在巴西科学家卡洛斯·诺布雷(Carlos Nobre)看来,全球气候已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作为研究亚马逊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逾四十年的气候学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多份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在接受1.5°C Talk专访时指出:气候风险正从科学预测走向现实“紧急状态”,而亚马逊无疑是这场危机的“震中”。他直言,如果砍伐与升温叠加失控,不仅会导致数千亿吨碳排放,还可能引发新的流行病。面对这一前景,他呼吁 COP30 必须成为继《巴黎协定》之后最关键的一届气候大会:各国需要共同推动零砍伐与生态恢复,并将净零时间表提前至 2040 年,以避免全球升温在 2050 年突破 2℃。
诺布雷是巴西科学院院士,也是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核心作者——该项目曾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记者:2007 年,你参与了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回顾当时与现在,你最担忧的是什么?当年的预测有哪些已成为今天的现实?未来最大的“黑天鹅”会是什么?
诺布雷:早在1990年,科学界就已明确警告:为避免灾难性气候影响,全球气温升幅需控制在1℃以内,这意味着人类必须在200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然而现实却是,全球未能做出有效响应。
科学界发出的最重要警示是在第四次评估报告(2006–2007年)。该报告首次将气候变化定性为可能升级为“气候紧急状态”的危机,报告撰写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尽管科学警示如此清晰,国际社会仍未能采取足够行动,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攀升。
时至今日,在2023至2025年期间已有21个月全球升温超过1.5°C。我们不仅一再错过关键的行动窗口,还在不断增加排放。这种集体行动上的严重滞后,或许正是人类作为物种所暴露出的最大认知局限。
记者:今年的破纪录热浪引发广泛关注。你如何评估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各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诺布雷:热浪已成为全球气候相关死亡的主要成因,对老年人、婴儿及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群体构成尤为严重的威胁。在人类长达25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从未遭遇过如今这般规模的高温挑战。
研究数据显示,每年因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50万。更令人警醒的是,在高湿高热的环境中,人体散热机制会严重失效,老年人与婴儿可能在半小时内面临生命危险,即便是健康成年人也仅能耐受两至三小时。若全球升温幅度达到3-4℃,到本世纪末,赤道地区夏季将几乎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中纬度地区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也将陷入极端危险境地。
这已不仅是气候议题,更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国际社会亟须加快制定高温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医疗系统应对能力,同时通过控制森林砍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举措,切实提升社会抵御能力。
记者:融资是应对气候与健康挑战的核心。国际金融体系应该在推动解决方案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诺布雷:要有效应对与生态系统退化相关的健康风险,关键在于重构扭曲的经济激励机制。现行GDP核算体系存在明显缺陷——它变相鼓励环境破坏行为,却未能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的贡献价值。以巴西为例,畜牧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仅提供低附加值的肉类产品,却贡献了GDP的17%;而巴西莓、可可、坚果等高潜力生物多样性产品,其对经济的贡献仅占1.2%,这一对比凸显出现行经济导向的失衡。
国际金融体系应当在此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从资源耗竭型向生态友好型经济的转型。有数据显示,采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土地,其单位面积利润可达传统牧场的3至7倍,并能创造10-20倍的就业机会。我们亟需在三个方面采取行动:其一,金融系统应为大规模生态恢复提供资金支持——恢复50万平方公里退化土地预计需要800至1000亿美元,目标在25年内完成;其二,加大对深加工技术的投资,提升源自生物多样性的产品附加值,完善其价值链;其三,增强全球消费者对这些产品健康价值与文化意义的认知,从而构建持续而稳定的市场需求。
记者:你在亚马逊数十年的研究强调了它在全球气候调节中的作用。亚马逊或其他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如何影响全球气候与人类健康?
诺布雷:亚马逊雨林作为地球上规模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生态系统,储存了超过1500亿吨的碳,并通过其复杂的水循环系统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持续加剧的干旱和森林砍伐正将这一生命宝库推向前所未有的临界状态。以往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在近二十年内已发生了四次。研究表明,若森林损失率超过20%,同时全球升温达到2°C,亚马逊雨林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系统性的退化。预计最早到2050年前,这片绿色心脏可能逐步“稀树草原化”,并在本世纪内向大气中释放超过2500亿吨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危机。
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在释放潜在的健康威胁。目前已识别出48种可能引发大流行的动物源性病毒。2024年,玛雅罗热(Mayaro fever)与奥罗普切热(Oropuche fever)首次出现大规模暴发,其中奥罗普切热确诊病例已超两万,并蔓延至巴西东南部主要城市。这一切,无疑是对全球社会发出的又一重严峻警示。
记者:COP30 将在巴西亚马逊地区举办。你希望它在加强气候行动方面取得哪些关键成果?
诺布雷:COP30必须成为与2015年《巴黎协定》具有同等甚至更深远历史意义的关键节点——因为我们正站在1.5℃温控目标的边缘。若不迅速大幅削减排放,全球可能在2035年前不可逆地越过这一气候临界点。
我期待COP30能够推动各国将净零排放目标全面提前至2040年,达成全球停止森林砍伐的协议,并设立具有约束力的规模化绿色气候基金,以避免全球升温在 2050 年突破 2℃。该基金应每年应动员1.3万亿美元,专项支持全球能源系统转型与气候韧性建设。
“这不仅是一场气候大会,更是一次对全球政治意愿的考验。”他强调。即便面临美国暂时缺席的情况,中国、欧盟、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应共同承担起领导责任,推动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