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23日讯(记者李明明)近期,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开启IPO冲刺。最近一家是微纳星空。据证监会网站日前披露的信息,公司在北京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微纳星空拟向科创板发起冲刺。在此之前,蓝箭航天、江苏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国星宇航都也已启动了上市辅导。
商业航天企业IPO计划的加速,与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重启有关。
2025年6月证监会重启第五套标准,并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尚未盈利但具有核心技术和行业前景”的绿色通道。这意味着,资本市场为一批处于研发投入期、尚未盈利的航天公司打开了融资窗口。
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9月16日在公开论坛上进一步透露,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商业航天拟IPO企业均位于商业航天的上游,即卫星制造与火箭研发制造环节,它们是目前该行业资本化最快、也是唯一已批量出现IPO案例的环节。
与此同时,一级市场的商业航天投资也较为活跃。根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统计,2025年年初至今,国内商业航天赛道投融事件超120起。
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微纳星空等航天企业冲刺IPO标志着商业航天行业进入资本化新阶段。成功IPO案例将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航天赛道,推动整个产业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化运作。
拟IPO企业扎堆商业航天上游制造环节
当前,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资本化的双重加速期。
一方面,商业火箭成功发射接连不断,行业技术实践与应用落地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商业航天公司的资本化进程也明显提速,近月内蓝箭航天、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微纳星空、国星宇航等企业均已启动上市辅导。据悉,蓝箭航天、微纳星空目标上市板块为科创板,国星宇航则选择发起港股冲刺。
按照规划,最早2026年起有望批量登陆科创板与港交所,届时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一波IPO热潮。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上述冲刺IPO企业均成立于2015年至2018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国家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商业航天领域开始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屹信航天、中科宇航、国星宇航均成立于2018年。
上述企业均位于商业航天的上游卫星制造与火箭研发制造环节。业务细分方面,蓝箭航天是民营火箭头部企业;屹信航天专注于微小卫星星载测控通信产品及地面测控系统研发;微纳星空是卫星制造的独角兽,主要从事卫星整星、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中科宇航主要从事火箭研发制造,国星宇航则专注于卫星与相关服务及星基解决方案。
随着政策的鼓励和行业自身的发展,一级市场资金也开始向这个领域流入。《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持续升温,全年融资事件达138起,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三大领域成为最热门的融资方向。
其中,深创投、元航资本、君联资本、中科创星等机构从行业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的2016-2018年就已经开始出手,成为领域内投资活跃且布局较早的代表。
不同的机构也表现出了差异化的赛道布局特点:深创投凭借全产业链覆盖的策略广泛布局,中科创星在早期项目投资数量上占据优势,君联资本则以单笔大额投资和对优质企业的连续加注为特色。
从资本参与模式来看,地方国资与市场化资本的配合,进一步为商业航天行业发展注入动力。近期甘肃国资联合水木资本成立的总规模30亿元“飞天商航产业投资基金”,就属于这一实践。
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PO对行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IPO能为企业带来规模化发展所需的资金,助力企业加速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成为公众公司后,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将有效提升行业整体透明度,帮助市场建立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信心;更关键的是,成功IPO的案例将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并进入航天赛道,最终推动整个产业从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向更具活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型。
关键机遇期或将持续至2028年前后
谈及目前商业航天领域是否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唐劲草表示,目前商业航天领域投资活跃度确实非常高,但是否“过热”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这种“热钱涌入”在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扩张的同时,也确实需要警惕部分项目估值虚高、同质化竞争以及技术路线尚不成熟就盲目扩张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投资热情有其坚实的底层逻辑支撑,巨大的市场预期是核心驱动因素。此外,全球范围内对稀缺的低轨频轨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使得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战略紧迫性,从而吸引了战略资本的高度关注。
因此,他判断,当前的投资热度更多是基于长期战略价值和巨大市场空间的提前布局,是产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但参与者仍需保持理性,聚焦于具有核心技术、清晰商业模式和强大执行力的企业。
投资时间窗口方面,唐劲草认为,关键机遇期或将持续至2028年前后。“这段时期对应着我国低轨星座组网冲刺期、可重复火箭技术成熟期,以及遥感数据市场爆发期三重叠加。”
在其看来,2025-2026年可以说是“布局黄金时点”,“届时第二代卫星技术定型,发射成本有望突破3000美元/公斤临界点,行业将进入指数级增长通道。”
我国低轨星座组网正加速推进,“千帆星座”“GW星座”等项目已进入冲刺阶段。2024年,垣信卫星首批18颗“千帆星座”卫星成功发射,预计2025年累计数量将继续增加。中国整体计划到2030年部署超4.3万颗卫星。
火箭降本也在临界期。2023年11月,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完成垂直回收试验,标志可重复使用火箭逐步走向成熟。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实现,将进一步压低发射成本。
同时,卫星应用需求快速释放。以“吉林一号”为例,在轨数量已增至117颗,具备年产200颗的产能,遥感数据已广泛用于应急管理、农业监测等。相关研报分析预计2028年前后,遥感数据市场将迎来爆发。
提到商业航天未来具投资价值的细分领域,唐劲草判断,从投资价值维度分析,商业航天下游的卫星应用服务领域将展现出较强潜力。
“虽然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是产业基础,但前者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后者技术门槛过高。应用服务层依托5G/物联网发展,在应急通信、农业监测等场景已实现商业化闭环。特别是‘卫星+’模式,如结合AI的实时地球观测服务,边际成本递减效应显著,更易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型。”
对于唐劲草的看好应用说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合伙人丁昳婷也表示,“接下来将重点看应用”。但她坦言,随着商业火箭成功发射的案例越来越多,哪几家能跑出来已经是“明牌”,“如果现在入局,我应该不会去投了。”
她进一步表示,“一方面,火箭制造投入高昂。一家火箭公司从成立到成功发射,需要燃烧的‘金钱’燃料非常之多。过去几年间,一些先成立的火箭公司抢占市场先机,获得资本认可,并在技术验证之路上,经过多轮尝试,已取得一定进展。另一方面,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几大知名火箭公司基本把市场上流通的人才吸纳入内,而火箭制造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
发射能力、产业链成熟度待提升
尽管我国商业航天在技术创新、星座建设和基础设施推进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多个星座进入组网阶段,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和大型液体火箭技术也有所突破,但也面临问题:如政策法规存在部分空白;整体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等原因参与度有限;商业发射场和测控站资源供不应求,限制发射灵活性等。
对此,丁昳婷认为,目前,对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形成掣肘的是发射。当下距离稳定的、批量化的、低成本的供货能力,还有一段路要走。且卫星制造的产业链还未成熟,整个市场处于早期阶段。
在当前国内商业航天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她认为,国内企业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路径。除了聚焦技术突破与核心能力建设,更要深入思考在现有业态中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前规划出海战略,探索海外市场的拓展路径与合作模式,以更清晰的方向应对行业竞争与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