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当西伯利亚的寒风肆虐大半个中国,在暖湿气流包围下的海南却阳光明媚,大批来自东北的“候鸟”,跨越千里前来享受他们的旅居生活。
60岁的李丽霞(化名)就是其中一个“候鸟”。从第一次去海南旅游,到2014年在陵水买房,10余年间,李丽霞像许多东北“候鸟”一样,追随着温暖的气候在两地间往返。
作为“银发”族,李丽霞可以说是中国1.0旅居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大多已经退休,经济实力强、可支配时间多,热爱慢旅行、追求舒适自在与文化体验。
但如今,当“诗与远方”的情怀伴随着技术革命而迭代升级,新旅居时代已经到来,不仅仅是银发族的选择。Z世代和千禧一代开始加入旅居大军,其中既有想把日子过成“诗与远方”的文艺青年,也有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游民”。
城市之间也展开“旅居首选地”的争夺。毕竟,谁能把“过客”留下,积极消费,买房买车,创业就业,谁就能变“流量”为经济增量。
比如,云南和贵州频繁发文,希望吸引更多“旅居人才”。同时,海南、浙江、黑龙江等地也通过各项措施,希望打造自己的特色IP,吸引老少旅居群体。
从市场选择到政策引导,如今城市吸引“旅居”的动力是什么?他们又有哪些杀手锏?怎么才能把“过客”变为实在的经济增量?
留下旅居人才
2025年夏天,在广州读书的章保龙来到昆明,在这里为9月的法考做最后的复习。昆明气候宜人,物价便宜,民族风情与现代潮流在这里交织成别具一格的时尚气质。这一个月的生活,让他萌生了来昆明工作的想法。
像章保龙这样的年轻人,就是云南想留住的人群之一。
今年6月,云南发布《关于促进“旅居人才”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平台搭建、政治引领、创新创业、引才荐才、长期居住、人才礼遇等六大方面做出布局,吸引集聚更多“旅居人才”来滇居住生活、创新创业。
同样气候凉爽,拥有优越自然资源条件的贵州也不甘其后。8月7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贵阳贵安避暑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全国避暑旅居目的地。
这也不是两地第一次发文了。2023年,发展康养产业首次写入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里。云南则在今年定下了《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到2027年,全省将培育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
据云南省文旅厅数据,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旅居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共接待旅居客人280.3万人次,同比增长45.4%;旅居客人人均停留天数达91天,较2024年延长11天。
同样是“抢人”,不一样的是,这几年城市的重点变了。过去,城市在针对“旅居”经济制定措施时,更多着眼于超3亿银发群体,以“康养”为重点IP。比如,云南和贵州都在重点宣传康养胜地、医养旅居、避暑“候鸟”等品牌,着力建设搭建老年友好社区和配备基础设施。
到了现在,旅居“不分老少”——银发群体可以来买房康养,而年轻人,则可以留下就业、创业,拥有无限潜力。
根据去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老年旅游、康养旅游为主要形态的旅居市场等具有广阔前景。同时,课题组调查显示,20至40岁旅居者约占60%,表明越来越多年轻的社会群体加入到旅居出行之中。
也就是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年轻人、老年人共同向往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背景下,云南、贵州,以及老牌“候鸟”首选地海南等,展开了一轮“抢人大战”。
从1.0到3.0,旅居族迭代
旅居这一概念源于国外。20世纪初,美国东北部、加拿大的老人会在冬天迁往佛罗里达或亚利桑那,称为“snowbirds”(雪鸟族)。
这样的模式随后被引进中国。上世纪90年代,北方老人冬天到海南“过冬”,夏天回北方,“冬南夏北”逐渐规模化,这是初代“旅居”的代表。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海南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83.06万,占全省常住人口17.4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4.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11.83%,“候鸟”老年人占比高,超过100万人。
“没往别的地方想过,就是冲着海南的温度和阳光来的”,以李丽霞为代表,这种对气候的高度依赖,是海南在早期旅居阶段吸引东北 “候鸟” 人群的核心原因。
李丽霞身边有多位在海南购置房产的退休亲友,他们多在每年10月来到海南,次年5月返回东北,停留时间接近半年。如果说1.0时代的旅居,更多是银发群体的季节性迁徙,那么到了旅居2.0时代,年龄特征和季节性都被大大模糊。
近年来,线上办公潮流兴起,以数字游民为代表新旅居客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数字游民先驱皮特·莱维斯(Pieter Levels)曾经预言,到了2035年,全球会有10亿人成为“数字游民”。
我国数字游民多为90后、95后、00后青年群体,集中在互联网、设计、媒体、咨询、自媒体、电商等领域。近年来,地方看到了“数字游民”群体的潜力,纷纷通过建设基地、住宿以及减租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前往。如在浙江湖州安吉的DNA数字游民公社,就汇聚了上千名插画师、程序员、设计师等。这个社区于2019年建成,是专门为“数字游民”打造的国内首个集群体生活、共享办公、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园区。
如果说2.0阶段的旅居,是从“银发族”向更为年轻的世代——80后过渡,那么可能出现的3.0旅居时代,最显著的区别是各个地方的“旅居”IP开始出现,开启了针对不同世代旅居者的精准化“抢人大战”。
2025年5月26日,云南省文旅厅等八部门印发《进一步推动“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其中明确提出:针对银发群体、青年自由职业者、文艺工作者等不同客群,增设适老化设施、众创空间、艺术空间等特色服务设施。为了进一步挖掘旅居群体消费潜力,云南还在不遗余力宣传旅居IP,如在第九届南博会首设“旅居云南”馆“住在云南”展区,走在昆明、丽江、大理、建水等地街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标语随处可见。
城市竞争力何在?
不过,可成为新一个旅居对象的城市有很多。
要避暑,可以选贵阳、昆明,要避寒,可以选择海南三亚、云南芒市,要性价比可以选鹤岗,要数字游民氛围可选安吉。
气候和自然资源固然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但在旅居竞争的下半场,谁能真正把“过客”留下,考验的就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
李丽霞的选择就是一个缩影。她和丈夫最初选择在三亚过冬,但很快转向陵水,原因是“三亚人太多、房价高”,而陵水在2014年的房价仅9000元/平方米(含装修),县城配套也更适合生活。
这并非个例,她的东北亲友中不少人也逐渐从三亚迁往九所、陵水等次级区域,形成“逃离拥挤”的趋势。这说明,在候鸟群体眼中,旅居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气候好不好”转向“成本能否承受、环境是否宜居”。
综合来看,旅居竞争已进入“比拼软实力”的阶段:
首先是成本与环境的适配性。比如,三亚与陵水的差别,正是房价与密度的选择题;云南、贵州则主打低生活成本以及气候宜人,形成与海南的错位竞争。
近日,云南公布了上半年房地产数据,在全国房地产消费萎靡的情况下,云南多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居人群是重要的购买动力,上半年,省外群体购房占比达33.5%,远超其他地区。
去年,昆明46个重点村客流量超千万人次,营业收入5.4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4亿元,人均增收974.2元。从房价上来看,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商品房销售均价为6538元/m²,价格波动在3%上下。另一边,根据中指云数据,今年贵州贵阳的商品住宅房均价在7000-8000元/m²。相比之下,海南三亚住宅销售均价超20000元/m²,对年轻人来说更显性价比。
其次,城市的公共服务与配套能力在这一轮比拼中显得更为关键。旅居不是短期旅游,步入到3.0阶段,需要医疗、教育、交通等全方位支持。只有改善公共服务,才能“留得住”旅居者。从2016年起,包括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已经开始搭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以支持“候鸟式养老”的医疗保障需求。
去年,三亚在吉阳区正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候鸟健康与慢病管理项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旅居老人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就医效率与体验。
云南则在《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中强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包括围绕本地居民与旅居者的需求,推动公共卫生、共享食堂、特色餐饮、交通接驳、快递物流等服务系统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与生活便利度,打造“15分钟旅居生活圈”。
云南的多个地市也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旅居的政策措施,例如,近期,昆明市石林县发布为旅居者提供全方位便利的政策,包括健康医养、公共服务同享、开设旅居政务窗口等等。
不过如今,云南还想把人长久留下。就在今年7月,云南西双版纳,全省前三旅居热门地之一,发布公告宣布诚聘旅居人才,面向全州各单位征集第一期岗位76个。
在3.0阶段的旅居,城市已经全方位“卷”了起来,核心思维是:
以远低于一线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衔接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发展康养、数字经济等产业,以留住不同年龄段群体。
未来,旅居城市的比拼不再是“谁的气候更好”,而是“谁能提供更低的生活成本、更完善的城市服务、更清晰的发展机会”。只有把“过客”变成“居民”,把“流量”转化为“增量”,旅居才能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长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