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王文嫣)近日,毕马威中国于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期间举办“驾驭AI浪潮—引领零碳智慧能源新变革”专题分论坛并发布《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5》(第74版)中文版。
分论坛间隙,毕马威中国董事、亚太区及中国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蔡忠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提到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且独特的角色,可概括为“规模引领者”“技术输出者”“系统整合者”三个维度。需要把握住这样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快探索新能源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去面对贸易纷争、行业内卷等带来的挑战。
蔡忠铨表示,2024年,中国新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3%与58%,储能新增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2023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球的40%,在新能源规模上引领全球。中国还生产了全球约80%的太阳能电池板、65%的风力涡轮机制造产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项目,将超高压输电网、储能电站等整体打包出海,进行技术输出。中国还建立了最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形成“制造—建设—运维—金融”一体化方案,能为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提供“交钥匙”能源系统重构服务。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产业—市场”三角正向循环,是“强政策—大规模市场—完整供应链”持续放大的飞轮效应,把国内能源需求转化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在蔡忠铨看来,当前,中国风电、光伏、锂电及储能企业加速“出海”,但面临贸易壁垒与地缘政治挑战。对此,中国新能源企业应形成贯穿“战略层—规划层—业务层—运营层—落地层”的立体化、一站式出海策略。在战略规划阶段深入分析宏观和产业环境,明确目标市场与客户;规划层面深度调研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策略;业务层面精细化评估项目、整合资源;运营层面做好人力资源、财务税务、供应链管理;落地层面重点推动本土化建设。毕马威中国发布的“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洞察”,也为企业揭示了海外区域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商业机会。
蔡忠铨曾提出氢能、储能、智能电网是能源转型“黄金三角”,而目前这三者均处在技术路线多元、成本下降曲线不确定、规模化场景尚未跑通的关键破局阶段。企业若押注单一路径,容易因技术突变或政策转向而遭受打击。因此,行业企业普遍采用多路径小规模示范+动态再评估策略,在企业预算中规划技术期权部分,对关键节点保持数条并行路线,并设定可量化的退出/加码触发条件,以应对技术不确定性。
在讨论新能源行业“反内卷”话题时,蔡忠铨对记者表示,中国能源企业要避免仅是多卖设备的思路,防止陷入“内卷”。在全球能源贸易流向重构背景下,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能源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应以绿色投资+标准输出+金融组合三位一体形成闭环,在区域市场锁资源、锁标准、锁收益,还要注重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通过这些举措,中国能源企业不仅能在全球能源贸易重构中占据有利地位,还能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如今新能源估值回归理性,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在技术迭代中都不可或缺,二者交替接力、互为牵引力。”蔡忠铨告诉记者,政策负责“从0到1”的兜底和激活,市场导向负责“从1到N”的加速迭代。新能源估值回归理性释放出政策导向正逐步退还给市场主导权的信号。现阶段,企业要更注重技术竞争力和成本优化能力,而非单纯依赖政策红利。政策聚焦基础研发支持、标准体系建设与市场环境优化,市场机制通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优胜劣汰,“政策托底+市场驱动”的协同模式将为新能源技术迭代提供持续动力。
此外,蔡忠铨还提到在能源安全与碳中和双重目标下,过渡能源有着重要意义,它不是临时备胎。过渡能源能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缓解能源转型中的供需矛盾,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时作为调峰电源确保电网稳定。同时,它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块。所以,评估能源类型的系统服务能力,通过容量市场、差异化碳价和动态时空边界管理,让天然气、氢能等能源在“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经济高效”三重约束下找到各自最优生命周期,才是更合理的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