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超过20家A股汽车零部件公司披露了来自国内外主流主机厂的重要“定点订单”,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彰显出中国供应链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强劲竞争力。
“定点订单的增加,既是对零部件企业研发实力的认可,也是整车厂商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追求。”A股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率不断提高,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增强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在稳住传统业务“基本盘”的基础上,凭借在精密加工、电机电控、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积淀,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加码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力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
产业链公司频接大额定点订单
A股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公告栏最近格外忙碌,一股“定点订单”披露潮,成为行业景气度最直接的晴雨表。记者梳理发现,近一个月来,包括天成自控、东软集团、豪恩汽电、均胜电子等逾20家公司收到下游客户定点通知。
以天成自控为例,公司近日收到国内某头部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座椅总成项目的定点通知。根据客户规划,上述项目预计于2026年6月开始量产,项目生命周期为3年,预计项目周期内配套乘用车总量为54万辆。
今年以来,天成自控已斩获多个项目定点。3月28日,公司收到某知名合资汽车企业乘用车座椅核心零部件项目的定点通知,该项目生命周期内配套总量达43.35万辆,预计年底正式量产;6月5日,公司又获得国内头部车企两个乘用车座椅总成项目的定点,合计配套乘用车总量为21.58万辆,分别于9月和10月启动量产。
东软集团9月19日公告收到国内某知名大型汽车厂商的定点通知,选择东软为其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根据客户规划,产品将应用于其搭载高通8397平台的多款车型,预计自2026年第四季度起陆续量产,预计生命周期约为4年。公司预计涉及总金额在56亿元左右。
均胜电子也收获了汽车智能化业务的大额订单。公司近期新获两家头部品牌主机厂客户的汽车智能化项目定点,将在全球范围内为其提供集成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与智能座舱功能的中央计算单元(CCU),以及独立的智能网联产品等。根据客户规划,上述项目预计全生命周期订单总金额约150亿元,计划自2027年起启动量产。
收获大订单的还有豪恩汽电。据披露,公司近日收到某全球汽车品牌的ADAS摄像感知系统(11颗/台车)和AK2雷达系统(12颗/台车)产品的定点信。该定点信显示,项目生命周期为5年,预估生命周期内总营业额约为24.77亿元,预计2026年4月开始量产。
立中集团子公司天津立中、新泰车轮、东安轻合金则在9月中旬收到某国际知名豪华车企铝合金车轮项目的定点通知。项目预计2027年7月开始量产,项目生命周期10年,预计项目周期内销售金额约为58亿元。
抢滩新赛道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如果说汽车业务的繁荣属于“当下”,那么人形机器人产业则被视为承载未来的“星辰大海”。
“汽车零部件企业入局机器人赛道最大的底气,缘于其精密制造、智能电控的产业积淀、机电一体化协同优势及扎实的客户生态。”在富临精工副董事长李鹏程看来,已经过长周期、体系化验证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或将为人形机器人走向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近期汽车零部件行业加码机器人赛道的动作不断,在业内看来,主要还是为了在产业爆发前夜抢占市场先机。
均胜电子9月18日正式发布机器人AI头部总成、基于英伟达JetsonThor芯片的全域控制器,以及新一代机器人能源管理产品。据悉,2025年以来,均胜电子机器人能源管理相关产品已向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合作伙伴完成送样。
目前,均胜电子机器人关键部件解决方案已基本搭建完成。此次发布的全新产品,与此前推出的胸腔及底盘总成、传感器套件等机器人解决方案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使均胜电子具备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系统化研发与制造支持的能力。
金固股份依托其自主研发的“阿凡达”铌微合金成型技术,抢占轻量化材料优势。公司在9月初表示,为智元机器人开发的阿凡达铌微合金机器人结构件项目进展显著,其样品性能指标通过第三方测试并达到甚至超出客户标准,有望于年内实现量产并批量供货。
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还有浙江荣泰。今年上半年,浙江荣泰分别收购了上海狄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51%的股权和广州金力智能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5%的股权,推动公司快速进入精密传动、智能装备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无论哪种产品,最终都要走向产业化。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够帮助机器人产业实现规模化降本。”A股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士认为,产业发展总归要算成本账,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规模化优势可助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梦想加速实现。
不难看出,传统业务“基本盘”持续巩固与新兴赛道“增长极”加速布局,共同构成了当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双轮驱动”发展势头。而这条“第二增长曲线”不仅意味着新的收入来源,更是企业技术实力的试金石,将成为产业公司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高端智能制造平台”跃迁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