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9·24”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一周年的新起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下一步如何夯实制度根基、提升专业能力、构建健康生态,成为证券行业共同的议题。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分管高管及业务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需进一步加大制度与产品供给,尤其针对投顾业务,要不断完善考核、激励等基础制度。同时,业内人士还呼吁,共建行业生态,避免低水平价格竞争,将更多资源投入投教、投研及客户服务中。
加大制度供给及产品供给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良性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导。受访券商高管建议,进一步加大制度和产品供给,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在引导长期投资方面,山西证券副总经理韩丽萍谈到,建议针对长期投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兴业证券首席财务官许清春建议,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鼓励长期投资和配置型服务,例如可考虑扩大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探索投顾服务费抵扣机制。
完善与买方投顾模式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和评价体系,是行业共识。许清春认为,如此一来可推动行业从“卖产品”向“管账户”转型,实现与投资者利益对齐。他还表示,持续丰富以投资者持有体验为核心的评价维度,推动建立跨机构的统一度量标准,定期公开发布行业白皮书,将“客户盈利比率”“平均持有周期”“调仓胜率”等指标纳入考评,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激励,引导机构践行金融向善。
华西证券副总经理张彤则建议,鼓励投顾机构积极探索基金投顾收费模式创新,比如与客户收益挂钩的浮动费率机制,推动投顾机构与投资者利益深度融合、长期同行。
“需要政策引导建立长期考核机制,减少短期业绩压力,推动行业从销售向服务的转型。”申港证券财富中心总经理周方奇表示。
在产品供给端,平安证券副总经理姜学红建议,进一步增加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养老目标基金、ESG产品、ETF等产品供给,匹配居民财富配置需求。韩丽萍也称,希望监管部门进一步放宽创新金融产品的审批流程,丰富投资标的种类,为财富管理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增加投顾服务抓手
作为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抓手,证券投顾及基金投顾业务成为受访高管集中关注的焦点。不少高管认为,作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上述业务必须进一步发展。同时,ETF作为关键工具,也应当给予更重要的考量和关注。
姜学红认为,当前投顾业务在收费标准、服务边界、责任认定等方面还需要更明确的监管指引,特别在数字化投顾、AI辅助决策等新兴业务模式上,既需要鼓励创新又要防范风险的平衡性政策。
张彤表示,希望能丰富基金投顾业务的底层可投资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将ETF等高效透明、成本低廉的工具纳入投顾组合投资范围,以支持投顾机构打造更加多样化、低费率的组合策略,进一步提升居民资产配置效率。
中泰证券首席财富官胡增永也建议,将场内ETF纳入基金投顾配置范围,这或有助于投顾更灵活地使用行业轮动、风格轮动等策略。
同时,胡增永建议,尽快推动券商证券投顾业务转型、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建立顾问人才统一执业标准及培训体系、投顾业务与养老相结合。许清春也谈到,在投顾队伍建设方面,建议推动建立行业统一的专业认证与持续培训制度,明确执业标准和职业路径,提升投顾队伍的整体专业形象与服务能力,增强社会公信力。
在销售牌照方面,韩丽萍与胡增永均建议,稳步推动券商取得银行理财、保险产品销售牌照,丰富买方投顾业务投资品种、服务范围。
呼吁停止“内卷式”竞争
近年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竞争激烈,两融佣金和利率“价格战”等低水平竞争让行业苦不堪言。
“呼吁共建行业生态,避免低水平价格竞争,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投教、投研和客户服务当中。”许清春表示。
韩丽萍也有相似观点,她建议强化行业自律意识,摒弃恶性竞争,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她呼吁,携手共建投资者教育公益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共享风险预警信息,提升全行业风险防控能力。
西部证券财富业务负责人也呼吁,同业机构应共同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长期陪伴,提升整体服务品质与行业形象,共建健康、透明、可持续发展的财富管理生态。
姜学红表示,希望同业机构在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通过差异化定位、特色化服务来建立各自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