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是这两年备受关注的赛道。然而,我们也看到,智能机器人产业目前还处在早期技术探索阶段,离大众消费者还有较远的距离。
“机器人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技术方面的发展,会有很多Demo视频和学术论文。第二阶段会有一定的产品化,能够实现比较好的可靠性,但是对用户‘有什么用’依然不清晰。第三阶段则是真正地商业化,这个阶段就要说清楚机器人‘有什么用’,同时要在价格和价值之间做好匹配。”
近日,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机器人企业能够真正地走到第三阶段。
如今,普通消费者对机器人有比较高的兴趣,但“兴趣”还未能形成“购买”意愿。赵哲伦认为,从产生“兴趣”到实际“购买”的这一转化会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
维他动力是一家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与制造的公司。公开资料显示,维他动力成立于2024年12月,由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和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宋巍共同创立,核心团队在智能驾驶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虽成立不到一年时间,但维他动力颇受资本青睐,今年以来已完成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高瓴创投、BV百度风投、地平线机器人等。
落地的核心是要在垂直场景中去解决问题
《中国经营报》:维他动力在此前的产品介绍演示片中有一句“真智能无遥控”的表述让人印象深刻。现阶段,机器人需要遥控进行干预仍然较为普遍,维他动力是如何做到“无遥控”的?
赵哲伦:从我们的视角看,具身智能的实现是三类技术在同一节点上的融合。第一类技术是机器本体——即我们今天看到的机器人的各种形态与硬件架构,包括四足机器人、轮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以及加速进化的双足人形机器人等。我们瞄准的是机器本体中最有特点的四足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具备全地形移动的稳定性,在复杂地形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类技术是端侧大算力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迁移。过去10年自动驾驶的发展使得在端侧放置高算力芯片可以实现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行为决策和轨迹规划。对于机器人行业来说,我们需要把这套技术从高速、规则化的交通场景迁移到速度不高但生活空间杂乱的场景,复用类似端到端、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技术架构。
第三类技术是大模型技术(例如GPT或“豆包”),它提升了自然语言交互的能力,使得高频的流式对话(指通过连续的数据流形式实现实时的人机交互过程)成为可能。三者结合后,就有机会做出不需要遥控器的产品。但这个前提是,既需要实现本体匹配,也需要端侧具备环境理解与规划决策,以及具备自然语言理解与多模态感知的能力。
《中国经营报》:虽然今年被称为机器人产业的“量产元年”,已经有一些机器人产品进入了消费端,但愿意为其买单的消费者并不多见,目前主要还是科研机构在购买。你如何看待未来3~5年消费级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赵哲伦:我认为从用户产生“兴趣”到实际“购买”,这一转换会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截至目前,行业内还没有一家机器人企业能够真正地走到第三阶段。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行业内不一定会出现一个像iPhone那样的产品,但可能出现像Walkman那样符合当下时代与用户需求的产品。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空间移动的技术”——无论是腿、轮还是机械臂,很好地应用到垂直场景中去,去帮助用户解决那些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公司在四足机器人上看到了这样的机会:它可以跟着你到任何一个地方去,而且你完全不需要去控制它,这是一种新的产品特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中国经营报》:在四足机器人领域,你认为把软件作为“系统核心”的推动力是什么?维他动力对此有哪些布局?
赵哲伦:这是我们长期想做的一件事情。对于机器人的发展而言,为什么会需要一个操纵系统?我们认为,操作系统(OS)出现的本质是当计算能力已经足够强时,需要一套更通用的形态让开发者更容易构建应用。换句话来说就是,可以通过一套操作系统,让开发者用更少的精力去做开发。
对于机器人来说,当具备通用的移动能力并且能挂载不同硬件(相机、机械臂、投影仪、冰箱等)时,开发者可以随意调用这种通用移动能力去开发各种应用,机器人就可能成为类似OS的平台。我们已经开发了一个通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置入多种硬件。3~5年内,这是我们认为必须要推进的方向。
《中国经营报》:维他动力参加了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公司产品展出后的反响如何?用户、投资人最看好的点是什么?维他动力12月商业化计划的落地是否会变化?
赵哲伦:WRC展会我们收到了许多正向的反馈,展台吸引了大量的家庭观众,验证了自然语言交互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交互的“有用性”潜能还未充分发挥,我们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对儿童及家庭成员语言理解的产品加大研发投入。
由于我们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我们决定进一步去联动供应合作伙伴,想把价格尽量定得更合理一些。目前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那么发达,初期价格可能会偏高,但是我们尽量去做到让更多的家庭能够买得起。
另外,为确保最终的交付质量,我们将借鉴汽车行业经验,主动加长试制周期。我们计划大概会在下个月进行产品的投产,投产后将进行多轮测试。鉴于此,产品公开的销售可能会比计划的时间更晚一些,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向用户交付更可靠的产品。在通过延长试制全力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正式的商业化节点定于今年12月,届时我们将实现第一款产品的大规模量产。
《中国经营报》:过去两年,在哪些关键领域的突破推动了公司产品走向量产?你对量产后的出货量有何判断?
赵哲伦:可以说,公司的产品能够走向量产,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领域的突破。首先,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的四足机器人作为机器本体。波士顿动力公司推出的Spot机器人,已经验证了全地形移动能力这条路径的可行性。而后,宇树科技以及其他相关公司则利用中国供应链优势,将整机质量和架构做得更加成熟可靠,我们的工作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与质量。
其次,两大关键技术线的融合至关重要:一是源自自动驾驶的算法带来了强大的“端侧AI”能力,让机器人能在设备本地进行低延迟、高隐私的智能决策;二是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使其能更准确地理解人类指令。正是成熟的机器本体、自动驾驶级的感知控制算法与大模型的交互能力这三者的结合,共同促成了我们机器人产品的量产。
供应链尚不成熟
《中国经营报》:在四足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如关节电机、芯片)上,维他动力是否计划自研?相较于早期创业阶段,你目前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赵哲伦:整体来说,当前中国的供应链比较成熟,但机器人领域的供应链尚不成熟——制造自动化率低、依赖手工组装,各环节成本偏高且产能有限,导致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
要实现成本的下降与规模化,必须把量做起来,并将中间各环节的成本压至合理区间。为此,我们已启动关节电机以及其他核心部件的自研(关节电机在整机成本中占比较高),并积极与汽车行业内的供应链伙伴展开合作。只有推动整体规模上升,机器人供应链才能迎来像汽车行业那样的高度标准化、自动化的“福特时刻”或“特斯拉时刻”。从目前来看,消费级机器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未迎来“福特时刻”,更不要说“特斯拉时刻”了。
关于目前的感悟,我看到了与10多年前电动汽车行业相似的希望,但也存在不同。中国汽车产业所积累的电池、电机、传感器乃至芯片等供应链能力,完全可以在机器人领域复用,这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显著优势。这让我坚定了一个决心:我们要把中国机器人做成真正源于中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这不是一个短期项目,而是一项需要二三十年持续投入的长期事业。
《中国经营报》:目前,机器人行业人才储备情况如何?许多自动驾驶行业的人才正在往机器人行业“迁移”,对此你怎么看?
赵哲伦:回顾四五年前,自动驾驶行业也曾经历高度扩张期,同样出现过人才短缺,但后来通过加强校招和系统化培养,逐步积累了充足的专业人才。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人才基础其实非常好,无论是海外归国人员还是本土高校生源,都为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但由于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尤其是“具身智能”方向对能力结构的要求与传统机器人不同,过去有机器人背景的人才也未必能直接胜任当前的工作。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吸引大量年轻人加入,并通过实际项目锻炼他们的能力。
目前,短期内确实存在“难以直接招聘到有成熟经验者”的情况,但随着更多项目落地和实践积累,预计几年后行业中会涌现出一大批具备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总体来看,机器人行业更看重实践能力,而中国在这一方向的培养和成长空间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