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科技青年论坛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
作为2025浦江创新论坛(第十八届)的“创新环境”专题论坛之一,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聚焦青年人才,面向全球展现亚太地区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软实力。本届论坛以“共存·共生·共创”为主题,不仅描绘了未来科技发展的三重愿景,更是全球青年科技人才的行动指南。活动现场吸引了70余位来自全球的青年创新者、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投资人等业界代表,共同探讨前沿科技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图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执行主编Amy Nordrum致辞时分享了TR35评选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TR35评选的严格流程与国际视野,鼓励大家从青年创新者的奋斗与成就中汲取灵感,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在致辞中表示,全球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社会发展,亚太尤其是中国和上海已成为重要引擎。他强调,青年科学家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代表着未来的希望,TR35评选正是为了发现和表彰这些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青年领袖。他期待通过这一平台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共享智慧与成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场圆桌“全球创新生态”上,嘉宾们围绕差异化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生态的协同、科研文化差异下的互补共存以及绿色技术的跨界共创等话题,深入讨论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创新模式的根本差异与融合潜力,呼吁在全球化新格局中构建开放共生、协同互鉴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场圆桌“成为创新者”聚焦青年科学家如何在不同文化与政策环境中开展创新实践。几位全球青年创新者结合各自的实践经历,分享了如何克服资源限制和环境差异,用技术应对本地与全球挑战。
现场,2025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正式公布。入选的35位青年创新者,涵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他们凭借卓越的早期成就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力,从数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联合出版人陈禺杉指出,没有哪一个国家或个人能够单点解决复杂挑战,唯有协同整合,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这些创新者们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跨产业的合作,展现了“共生、共存、共创”的亚太创新生态。
此外,每位新晋TR35亚太入选者就各自的研究工作进行3分钟分享,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展示了在AI、材料科学、能源可持续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突破。
后续,位于上海闵行“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TR35国际青年人才创新中心将举办常态化青年人才交流社区活动,服务TR35入选者们创新创业、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