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为主题,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近日在武汉光谷召开。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百余位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大领域的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业代表深度研讨。
与会人士表示,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为核心的聚合智能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以共建模式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攀升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继出口“新三样”之后,成为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我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车辆国重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认为,低空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径。相比直升机,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冗余设计,能够在安全性、机动性和成本上实现突破,并借助汽车产业链的聚合优势显著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效率。
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认为,通用机器人市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类似智能驾驶6至7年前的“百花齐放”,但智能汽车的发展经验显示,经过技术迭代和产业收敛,核心技术与平台能力可逐步规模化落地。
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表示,低空出行万亿赛道正在加速演进,并且至少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低空主机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和低空运营服务。
须从单一产业思维转向聚合统筹
聚合智能产业如何加快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迈向高质量发展?张永伟建议,一是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可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三是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抢占全球蓝海机遇;四是不断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并在政策调整、法规突破、行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提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能力不仅是操作双手,也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弥补对“走”等腿部智能的忽视,应将“像人一样行动”,与大语言模型“像人一样对话”形成AI能力互补。应通过标准任务验证技术能力,逐步解决手部与腿部的具身智能问题,最终面向老龄化、服务业短缺等社会需求,推动通用具身机器人落地。
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提出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的六大方向:一是坚持以始为终、应用为本,研发需聚焦实际应用需求,避免方向偏离;二是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关键问题,而非追求广域覆盖、简单叠加技术;三是推动政产学研用与金融协同,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力量,跨界合作攻关;四是“干中学、学中干”,选择易落地场景先行试点;五是同步总结创新、制定标准、完善法规,避免法规标准滞后;六是强化跨学科教育与培训,解决人才“专业割裂”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
江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江波表示,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空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延伸。聚合智能并非技术简单叠加,而是一次生态重构。江汽正通过“技术共享生态共建、场景共赢、产业链延伸优化、创新平台生态建设”四大举措,来构建能源动力、通讯组网、AI大模型、沙盒监管安全、聚合场景、标准体系六大技术焦点。
庆为航空创始人、董事长郭庆表示,航空与汽车产业两者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一定复用性,汽车的供应链与迭代优势将助力低空飞行器快速降本增效。航空严格的认证体系和高确定性要求,则推动高安全等级技术的落地。他指出,未来载人/载客飞行器的发展路径将经历AI辅助、风险管理、远程操作直至完全自主决策,逐步实现AI在航空安全关键任务中的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