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4 05:34:50 股吧网页版
事关养老钱!这类骗局需警惕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郝亚娟张漫游上海、北京报道

  近期,一种以“保本高收益”为噱头的“专属养老理财”骗局悄然蔓延,不少老年人因对养老财富增值的迫切需求和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纷纷落入圈套。

  多家银行近日接连发布风险提示,呼吁老年人警惕此类骗局。随着养老金融话题持续升温,如何引导老年人正确识别骗局、选择正规养老金融产品,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套路重重老年人防不胜防

  存5万元,存款当天可提前返6000元利息,一年到期后返还剩余的本息金额?这样极具诱惑力的“专属养老理财”项目,让赵大爷心动不已。日前,大新银行(中国)公布的这起“养老理财”骗局案例,正是当下众多老年人遭遇诈骗的缩影。

  在一次“老年人健康讲座”上,推销人员让赵大爷扫码进了一个“专属养老理财”群,群主向大家推荐,这个理财不仅保本还能赚20%的利息。不少群友都在展示最近的收益截图,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赵大爷关注多日,终于按捺不住,他下载了一个非官方的投资APP,充值了5万元。然而,一个月后,赵大爷多次提现6000元失败后才发觉上当受骗。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养老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除大新银行(中国)外,近期多家银行对于“养老钱”的安全给予提示。

  “所谓‘养老理财’骗局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套路诱骗老年人资金,其核心手段集中在利用老年人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迫切需求与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弱点展开。”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梳理道,常见套路中,承诺高收益是最直接的诱饵,不法分子常以“保本+年化高收益”为噱头,远超银行理财、国债等正规产品的收益水平,甚至宣称“存款当天返现”,如赵大爷遭遇的“存5万元当天返6000元利息”,这种违背金融规律的返利模式本质是通过前期小额返现降低受害者警惕性,为后续骗取大额本金铺路。返利拉人头则是骗局的传播机制,通过“推荐新用户加入可获额外奖励”“群内晒收益截图赢红包”等方式,利用老年人社交圈层的信任关系快速扩散,形成“熟人背书”效应,使更多人陷入群体性决策误区。虚构投资项目是骗局的关键伪装,不法分子常编造“国家扶持养老项目”“养老社区建设基金”“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等看似正规的幌子,甚至伪造政府文件、合作协议,营造项目真实存在的假象,实则资金进入个人账户后被迅速转移。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些所谓“养老理财”的常见套路包括:承诺高额收益,如保本且年化收益远高于正常水平;通过返利或赠送礼品诱导老年人参与;虚构投资项目或平台,缺乏真实资质;利用虚假收益截图或群内托儿制造火爆假象;要求下载非官方APP或通过非正规渠道转账;以健康讲座、免费旅游等名义吸引老年人,逐步推销理财产品。

  针对此类骗局,大新银行(中国)方面提示称,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仅在银行APP/理财子公司官网等官方渠道销售,且会明确标注“风险等级”,绝不承诺“保本保息+年化收益率超8%”。监管要求,除存款外,不得承诺“保本”。同时,为确保信息的准确和权威,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金融产品查询平台”于2024年10月31日正式上线运行,公众可通过该门户网站、应用程序和微信小程序查询银行理财、保险、信托、保险资管四类产品信息。如有疑惑,可输入产品名称进行查询。

  提升规划意识防范风险是关键

  当前,养老金融也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话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与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显示,新富人群的养老规划的意识连年提升。已有近五成(48.6%)受访者拥有养老规划。其中,25—44岁青壮年群体以及月收入1.5万—3万元和3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的养老规划实践度提升最为显著。

  上述调研显示,养老规划也支持新富人群以更多元化的方式为养老做好财务准备。今年,定期储蓄首次落选新富人群补充养老的首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购买养老保险。总体来看,拥有养老规划,或是认为自己退休后每月所需支出较高的受访者,依靠金融投资收益而非储蓄补充养老的比例显著提高。

  袁帅详细建议道,老年人识别“专属养老理财”骗局需从收益合理性、渠道正规性、项目真实性三方面构建防御体系。首先,警惕“高收益零风险”的逻辑矛盾,金融领域不存在“保本且收益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产品,若遇到年化收益超过6%的养老理财,应直接视为可疑;其次,核实渠道资质,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需通过银行柜台、官方APP或持牌第三方平台销售,若被引导下载非官方APP、向个人账户转账或通过微信群、二维码等非正规渠道操作,极可能是骗局;再次,查验项目背景,可通过政府官网、监管部门公开信息或咨询子女核实项目是否存在,例如所谓“国家养老基金”是否在民政部备案、“医疗产业投资”是否有真实企业主体,对无法提供明确资质证明的项目坚决拒绝。

  面对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挑战,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娄飞鹏提示称,对老年人而言,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平时理财时让家人给予相关协助,并且通过金融机构正规渠道投资理财。

  张新原指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识别“专属养老理财”骗局的方法包括对高收益承诺保持警惕,任何超过正常水平的收益都可能存在风险;其次,核实理财平台的合法性,通过银行或官方机构查询资质;不轻信群聊或讲座中的收益展示,避免盲目跟风;拒绝下载非官方APP或向个人账户转账;多与家人子女商量,听取他们的建议。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是关键。

  光大银行方面提示称,不盲目签署合同,涉及房产、大额资金的合同,务必仔细阅读条款,最好请子女或专业律师把关,不要在中介的催促下仓促签字;通过正规渠道理财,养老投资应选择银行、保险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核实机构资质,拒绝参与无资质的“养老项目”“理财产品”;及时报警求助,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陷入骗局,或已经遭受损失,要保留好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