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4 06:07:00 股吧网页版
上海碳市场12年创全国纪录 居民绿色出行6万公里帮企业履约
来源:上观新闻

  2013年11月26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内一声锣响,让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有了新身份:全社会减排降碳的激励者、推动者。

  如今,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的分量举足轻重:所有纳管单位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2年100%履约纪录,是全国唯一连续12年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截至目前,上海碳市场现货(含拍卖)累计成交量达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

  纳管单位连续12年信守控排减排承诺,同时,碳市场长盛不衰,累计成交量和交易额持续增长,这些都是上海碳市场魅力的注脚。

  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通过碳市场清晰地看到环保的价值,确信只有转型升级“轻装上阵”,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挖碳”才可持续

  2005年,伴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但至今对不少人而言,仍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简而言之,碳交易就是将碳排放权当作商品在符合条件的市场上买卖。政府将碳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置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这些单位的碳排放量一旦超过额度,超额部分可通过市场购入配额等方式来履约。如果自身节能降碳做得好,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额度,也可以售出多余的配额。

  根据欧盟和美国等碳市场的实践,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有效工具。其成效之所以显著,关键在于解决了动力问题——经营者意识到“贴钱”的环保也能带来真金白银,积极性大幅提升。而以往,许多节能减排上的努力,更多要靠政策和监管执法来倒逼。

  科思创就是一名新时代的“卖碳翁”,2013年加入上海碳市场至今,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通过不断投入节能减排措施,实现了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的持续下降,其2024年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比2009年下降了75%,因此积攒了一笔碳配额“财富”。

  “近年来,碳配额不断增值,激励我们持续加大节能降碳的力度。”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可持续发展官辛学明介绍,碳配额的市场价值已从最初的1吨20元涨到了现在的1吨70元左右,公司认为处于历史高位,近期已出售一部分获利。

  对于未来碳配额的价格走势,业内大部分人士看好,因为碳配额的发放会趋于严格,将来,富余的配额只能靠经营者自己从内部通过绿色转型来挖潜,所以观望和惜售配额的经营者居多。

  科思创碳配额卖出量位列上海碳市场2024年度纳管单位前列,自己“挖碳”,将来才会一直有碳可卖,这正是科思创不惜售碳配额的自信来源。他们将碳市场的收益持续投入经营、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项目,形成了不断有富余配额可以持续获利的良性循环。

  这份远见甚至让科思创打起了“新型碳”的主意。去年底,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的硝酸装置投用了尾气综合减排装置。本来,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氧化亚氮(1吨氧化亚氮的温室效应相当于大约300倍的二氧化碳),虽然目前国内没有针对排放该物质的法律法规,减排量尚不能对碳配额有贡献,但科思创还是投入数千万元,在中国率先采用EnviNOx减排技术,实现了氧化亚氮和氮氧化物的近零排放,整个硝酸装置每年可避免排放1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这样的投入也许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我们相信先行一步的力量。”辛学明表示。

  护航企业发展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400余家重点排放企业已纳入上海碳市场,覆盖钢铁、石化、化工、汽车、航空、水运等28个行业,和试点初年的197家企业、16个行业相比,碳市场更趋全面和成熟。

  即使在节能减排上不断用力,一些快速发展的企业仍会面临碳配额吃紧的难题,上海碳市场的建立和成熟,有效调和了部分企业发展和减排的矛盾,为他们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上海将数据中心纳入碳市场。和多数产生碳排放的企业不同,数据中心不直接“烧煤”,作为间接排碳企业,碳排放量的多少要看电源的“眼色”。一家依赖火电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完全可能“悄无声息”地产生令人吃惊的大量碳排放。

  对于万国数据,减碳是一场寻找绿电的征途。通过直购水电、跨省风电、光电,以及园区自建分布式光伏等措施,万国数据数据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已从2023年的172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营收下降至2024年的1027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营收,距离其203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鼓励经营者在能源结构上转型升级,上海推出了电碳协同机制,企业使用绿电的碳排放量计为零,受此政策激励,今年截至目前,上海绿电交易量超过80亿千瓦时,钢铁、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降碳成效显著。

  除了对电力的精挑细选,尽可能“榨取”每一度电的价值,也是减碳的主要途径,比如优化供电架构等。万国数据采用电损更低的高压直流供电,同时建立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监测系统,依靠精细化运营节能降碳增效。2024年,万国数据的PUE(数据中心总电耗与IT负载电耗的比值)已降至1.24。在满负荷状态下,绿色数据中心每年能节省用电上千万千瓦时。

  通过绿电交易,用户不仅可以获得清洁可靠的电能供应,还可享有绿电带来的环境权益和绿色属性,提升国际竞争力。万国数据的MSCI评级已从BBB升至A级。

  “权威机构评级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被大量客户作为合同强制条款,也是融资的重要门槛。”万国数据能源事务总监潘洲表示,得益于各区域碳市场政策、自身精细化管理以及绿电直购战略布局,万国数据在碳交易合规履约的同时,还有余力将富余的额度放到市场上交易,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激发未来潜能

  一个成熟的碳市场嗅觉敏锐,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2023年10月,“中外运南通”轮从名古屋向上海驶来。和许多邮轮不同,这艘船安装了“船奇碳智”系统,实时监测油耗和碳排放量,每次航程结束,运营团队都要“复盘”,寻找节能降碳的空间。

  在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安全监督管理部双碳办公室秘书赵锋看来,使用数字系统,只是上海水运行业众多节能降碳手段中的一种,提高生物质燃料占比、加装船舶岸电受电装置、改装桨毂帽、航行中优化船舶的吃水差、船壳换涂高性能防污油漆,甚至细小到把船舶的照明灯具全部换为LED的,只要能少烧一点油、少排一点碳,企业都在努力尝试。

  这种转型升级的压力一部分来自政策的传导。截至目前,上海是中国唯一将水运行业纳入碳市场的试点省份。一方面,今年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2万标准箱,创月度吞吐量新高,中国集装箱第一大港地位稳固。但另一方面,对上海PM2.5污染进行源解析,发现产生PM2.5的主要“原料”之一是氮氧化物,而移动源作为氮氧化物的排放大户,排放量占上海总量的八成以上。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可持续是澎湃动能。“在全球,船舶的节能降碳至今仍是一道难题,上海率先自我加压,让企业看到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坚定信念。”赵锋坦言,尽管难度相当大,但早迈出一步,就能更早抢占未来机遇。以岸电技术改造为例,船舶在高强度运营的状态下,停航检修的周期都很紧张,更不要说改造了,通过精准控制流程和工艺,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近年来改造了8艘船,靠泊时使用岸电,2024年一年内节约110吨燃油,并减排373吨二氧化碳当量。

  节能降碳,绝非企业单方面的责任,全社会参与的潜能需要被激发,上海已率先将公众减排量用于碳市场配额履约清缴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

  “上海市民乘坐地铁绿色出行的减排量帮助我们完成了碳配额的清缴,这种感觉太美好了!”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管理负责人高明花介绍,去年9月至今,公司购买了2514吨碳普惠减排量用于清缴,其中有6吨是上海居民坐了6万多公里地铁“省”出来的。今年购入部分碳普惠产品时,企业还享受了“推广价”,相较今年五六月份上海碳市场价格,节约了3.8万元。企业自身也通过节能改造、光伏发电、固废综合利用等多个措施在近五年实现了4.3万吨的碳减排。

  个人在节能减碳方面所作努力创造了真金白银,这种价值认同让上海碳市场更具魅力。今年6月25日,上海碳普惠专区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累计吸引20多万名市民开户,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参与,签发10万多吨减排量。今天(9月24日)在沪举办的中国碳市场大会,也将通过市民捐赠个人碳减排量等方式实现“碳中和”,成为今年7月《上海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发布后,上海首个严格按规范推进的“碳中和”示范活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