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3日举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上,一场关于AI的探讨,展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形象地诠释着文化与科技的生动碰撞。与会嘉宾表示,AI技术正在重塑视听产业全链条,但需要同步建立规范体系,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视听产业融合时代下,“影游融合”“动游融合”呈现创新性强、产业潜力巨大的趋势,是新业态、新美学。近期爆火的《黑神话:悟空》与《哪吒》系列是跨媒介叙事的成功典范,强强融合创新打造的优质文化生产力。应尊重青年人需求,推动影游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加速媒介与产业融合,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融合时代的到来,中国影视动漫文化产业需接受挑战,持续创新。
“当AI打破了沟通的边界,降低了创作的门槛,每个人都将成为跨文化的创作者。”小红书副总裁、总编辑许磊表示,在AI时代,编剧的作品将不再局限于剧本,而是深度融合与边界消融的新文艺样态。AI正编织着一张前所未有的“融合之网”,模糊了文学、音乐、绘画、影视、游戏等传统艺术门类的边界,让文艺表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许磊认为,AI需要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人性。人文训练如同为AI安装“价值罗盘”,确保它在表达中传递善意,在交互中体现尊重。尽管前路漫长,但AI的性格底色正逐渐清晰,终将成为人类有益的伙伴。
泛流量时代影视创作的审美坚守也成为论坛的重要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梁振华认为,流量和创作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流量通过“审美提纯”,把创作的初始冲动保留下来,放大内容的差异化特质,将作品中的新奇感受传递出来。在他看来,审美创造输出创新原动力,流量则提供时代扩散力。当前不少爆款作品,其实是审美和流量的结合体,表面上顺应了流量逻辑,可究其实质,是凭借自身新异、独特的艺术魅力完成了突围。行业的发展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更要深入思考内容创作者如何坚守创作本质。对此,梁振华呼吁,创作者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更要讨论创作者如何对话自己,要回归咀嚼生活、深掘人性、凝视时代的本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