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激发文化原创力,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举办。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表示,艺术家的使命是让人们在日益智能化、自动化的社会中,保持感性活力和精神自主;在混合现实的状况下能够安顿身心,把今天的科技重新转化为一种人类智识和世界经验,让今天的艺术重新回归感觉开发、世界探寻。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从中国力量的角度看,中国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持续攀登,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主张以发展为核心,以共享为目的,以创新为动力,成为全球文化贸易“8”字形大循环的中心节点,持续发挥了中国正能量。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提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它致力于通过前沿科技,对散藏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进行系统性征集、整理、出版和研究,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与解读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宝库”。科技是打开这个宝库、激活文化原创力的关键密钥。“大系”的终点不是出版一套精美的书籍,而是让沉睡在库房里的珍宝,成为激活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源头活水。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是首位由AI自动生成发言稿的文化论坛嘉宾。“我一直在关注AI的无限性和价值,我们要寻找的维度就是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在人机共生当中你能找到一条人机协同的通路,你就是原创。未来就是一个混合智能的时代,通过AI可以去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互动。”沈阳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以“让人工智能激发文化原创力”为题展开演讲。他提出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他认为,北京正在形成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主导,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不仅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高地、产业高地,也必将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表示,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时代,科学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驱动文化创新的超强引擎,孕育文艺创造的丰沃土壤,深刻影响和重塑文艺创作的格局和境界。期待通过在数智时代思考如何用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以文艺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并与世界更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对话,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