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AI)的发展正在赋能千行百业升级转型,在卫生健康领域,AI正让医疗普惠成为可能。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去年底,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下称“《指引》”),聚焦“人工智能﹢”与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医学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四大领域,为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和规范。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闵栋日前表示,自今年2月起,全国已有几百家医疗机构部署了国产大模型,在诊疗服务、患者服务、医院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质增效,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流程覆盖的应用模式转变。
医联集团CEO王仕锐近日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医疗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着“不可能三角”——优质、便宜、可及的医疗服务,不能同时满足,这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即便前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医院,也无法很好实现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普惠,但AI医疗工具或可实现优质医生服务的规模化。
“之所以强调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们认为目前制约中国医疗服务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优质医生服务时间的供给少。”医联集团首席战略官谢桐称。
不过,医疗作为容错率低、关乎生命安全的严肃领域,对AI的应用也会慎之又慎。谢桐认为,医疗服务更强调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案,这对AI的可靠性提出更严格要求,如何抑制大语言模型中常见的“幻觉现象”尤为关键。
在王仕锐看来,即便目前医疗AI大模型日渐成熟,但始终无法替代医生临床经验的独特作用。医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复杂病情的处置能力,是医疗服务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如何将AI医疗工具的高效普惠与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成为探索靠谱安全的医疗大模型的关键,各家的技术路径也不尽相同。以医联集团打造的未来医生APP为例,其自研的医疗大模型MedGPT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快系统调用不同的基座大语言模型,实现与人的交互和理解;慢系统利用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基于医学知识图谱和独有的专家共识等,让快系统的产出进入慢系统进行调整、校验、重新修改,然后输出给快系统,并再返回给患者。
王仕锐进一步解释,慢系统的核心是构建小飞轮与大飞轮的相互作用和集成。小飞轮需要把医学中的“金科玉律”,例如用药指南、白皮书、论文、临床路径等全部输入,但就细腻程度而言,这是不够的,比如某些疾病的治疗或康复方式在指南里并不清晰,这就需要专家来补充。因此,基于MedGPT打造的医生智能分身,学习专家在临床积累的诊疗经验,以实战经验提升模型的底层能力,这也是大飞轮的核心。
“过去,患者可能无法第一时间选择到合适的科室,即便找到了合适的科室,专家问诊开始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询问病情,提炼关键信息。医生智能体可以提高专家的工作效率,实现专家服务的规模化。”王仕锐称。
不过,不同于医学中的金科玉律,在王仕锐看来,提炼专家不成文的临床经验,也是训练医疗大模型中最难攻克的一关。“我们现在和40多位中华医学会主委、副主委级专家共研智能体,我们称之为专家‘蒸馏’。”
具体来说,专家需要深度参与到模型开发与迭代中,目前的训练方式就是和专家开早会,专家会对未来医生C端用户的病例进行不同反馈,每位专家每日会对至少1个以上他们看到的真实患者的情况给予额外的建议,这些经验的总结会再沉淀到大模型中,专家要非常了解和信任AI才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我国人工智能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进入高速融合发展阶段,但在王仕锐看来,智能系统仅能作为辅助工具,不建议未来直接让AI医生面对患者。医生智能体是“躲在”优秀的医生背后,而非取代他们。所有的诊疗建议,仍必须经过临床医生的严格复核与确认,遵循谁签字谁负责。
校对: 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