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4 12:52:00 股吧网页版
抱团突围 大湾区探路新型储能“成套出海”新通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记者吴佳霖广州报道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同时,技术研发竞争加剧、贸易新壁垒、相关标准滞后等挑战加剧,新型储能企业通过调整出口策略、加快技术迭代、拓展新兴市场等方式加速“出海”。

  “中国储能企业探索出一条走向全球的低摩擦、高确定性的路径——‘间接出海’,即通过为下游整机与系统客户提供关键材料和核心器件,让我们的能力跟随他们的产品一起走向海外。”9月22日,东阳光集团轮值主席、上市公司董事长张红伟在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生态大会上如是说。

  与“直接出海”不同,张红伟提及的“间接出海”是借助头部客户的渠道、品牌与服务网络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在复杂的国际标准、并网认证和运维体系面前更具效率。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少新型储能企业依托这里完善的产业生态,快速与上下游产业链“抱团”,不再执着于单一产品的输出,把从规划、设计、设备、系统集成到并网运维、金融与保险的一整套能力打包输出,快速布局全球。

  包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在会上集中签约,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共建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出海与零碳发展的创新模式,涵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前沿技术路线。

  未来,各方还将通过“平台+生态”发展模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我国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助推广东建成世界级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

  抱团建生态,探路成套出海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到2026年将达270GW左右。对于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来说,海外市场是“必争之地”,走出国门、布局海外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头部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日韩企业凭借品牌优势固守高端市场,印度、东南亚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崛起。

  为了抢占市场,个别企业低价拿单,用B级电芯替代A级产品,电池寿命衰减速度加快,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影响到所有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担忧,“若全行业陷入低价泥潭,不仅引发长期安全隐患,客户收益受损,最终损害的更是国家利益。这样一来,我们可能不仅把本应属于中国的出口创汇和盈利拱手让人,还牺牲了技术创新的动力,等于自毁前程。”

  如何破解类似上述难题?某一家企业或难完成。单一化的储能产品,难以满足全球多元化场景的极致需求,单一产品的出海也面临标准、渠道、适配、集成等多重掣肘。

  企业可借助“间接出海”快速“嵌入”国际项目,再通过成套方案增强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可以摆脱“低价值部件输出”的路径依赖,向高毛利与长期服务转型。依托大湾区完善产业生态的硬实力,不少新型储能企业开始建立产业联盟,把单点“技术突破”转化为“工程能力”和“市场供给力”一同出海。

  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供应链、生产、服务的深度适配。实际上,中国储能产业链协同出海模式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电芯厂商+系统集成商+EPC(工程总承包)服务商”联合出海的新格局。例如,非洲最大的单体独立储能系统项目——南非红沙153MW/612MWh电池储能项目就是由中创新航提供高性能储能电芯,阳光电源提供PowerTitan2.0全液冷储能系统并负责15年全面运营和保障,葛洲坝国际公司提供EPC服务。

  而在本次会议上,22家新型储能生态链企业集中签约,覆盖固态、钠离子、液流等多技术路线,配合“全场景储能电池”研发模式发布,强调由场景需求倒推产品参数的系统化定义。

  同时,新一代载波通信产业联盟发布并正式成立,将致力于引领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从技术引领到生态引领、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重要跨越。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主任姜海龙表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作为国家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坚持推动科技突破与产业协同,在国家级平台上汇聚并共享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运作模式,建设贯通研发、检测、中试、实证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布局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个综合性试验验证平台,8个检验检测平台,2个储能示范性实证平台。

  抢占储能产业制高点

  打造储能高地,大湾区正在给出一条可验证、可复制的路径:以全链条创新筑底,以标准化与国际化提质,以城市载体承接工程化落地。

  这一路径已具备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基本形成覆盖电池材料、储能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和回收利用的储能电池全产业链。

  项目建设与经济效益同步显现,产业能级持续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10月至今,全省新型储能产业链供给侧重点项目建设共211个,总投资额超3400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7000亿元。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50万千瓦,同比增长 114%;新型储能产业链9878家企业利润总额182.15亿元、同比增长8.0%,并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广东更注重构建系统性发展生态。作为我国能源消费大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广东正在系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生态”的一体化体系,推动新型储能从原始创新走向工程能力、商业模式与规模化应用的统一。

  本次大会也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海外成套解决方案、广东电网湾区国际化样板点地图、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创新融合与国际合作等重点内容,系统展示中国在新能源规划、电网智能化、储能集成、零碳园区等方面的领先能力和成熟经验。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广东正以务实、清晰且可执行的路线图,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从“做大”走向“做强”。在政策方面,广东规划“1+N+N”政策包,涵盖产业规划、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财政金融、标准制定等方面;在管理方面,国内首个“网地一体”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已在广东深圳运行;在资金方面,广东新型储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经成立,由广东能源集团发起,首期规模 50 亿元,重点投向半固态/固态电池、钠离子、氢储能、回收及高端装备制造……

  对企业而言,大湾区最大的优点是路径更清晰:有场景可验证,有标准可对接,有平台可协同,有机制可降险。

  广东海四达钠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旭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大湾区研发层面有相应的人才,技术落地层面有相应的供应链与场景,商业化层面有最资深的客户。这种“成套方案”,让公司得以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应用端快速迭代,也为公司产品出海提供了“快速通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