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可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胜技术”)近日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标志着这家中国光热发电行业的领军企业迈出国际化资本运作的关键一步。可胜技术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杭州,是全球领先的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聚光集热系统、储换热系统等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销售及工程化应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1年至2024年,可胜技术在中国聚光集热系统供应市场中按装机容量计份额达57.9%,按项目数量计份额达55.0%,稳居行业龙头地位。公司业务覆盖项目开发、建设咨询到运营支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其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为本次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务业绩方面,可胜技术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20.85百万元大幅增长至2023年的人民币857.89百万元,增幅达4,016%,主要受益于中国“风光大基地”项目政策推动和订单执行;2024年收入进一步增至人民币2,189.27百万元,同比增长155.2%。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公司从2022年净亏损人民币91.26百万元转为2023年净利润人民币248.33百万元,2024年净利润达人民币540.06百万元,毛利率同期从2.4%提升至36.1%和31.7%,反映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优化。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收入为人民币980.94百万元,净利润为人民币233.05百万元,毛利率稳定在31.9%,表明增长趋势持续。
现金流状况改善明显,经营活动中所用/所得现金净额从2022年净流出人民币169.34百万元转为2023年净流入人民币930.57百万元,2024年净流入人民币328.58百万元,2025年上半年净流入人民币366.76百万元,主要得益于项目回款加速和业务扩张。关键财务比率健康,权益回报率(ROE)从2023年的21.5%升至2024年的34.2%,总资产回报率(ROA)从12.5%增至17.2%,流动比率2024年为1.8,资产负债比率仅为4.9%,显示财务结构稳健,偿债能力强。
业务模式上,可胜技术采用轻资产运营策略,聚焦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和设备供应,将生产外包给合格供应商,自身负责设计、集成和质量控制。公司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和大型能源集团,2023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99.9%,凸显客户集中度较高,但也体现了与行业巨头的深度合作。供应链管理严格,2024年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37.4%,最大供应商占比9.0%,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公司参与的代表性项目包括青海中控德令哈10MW和50MW光热电站、金塔中光100MW项目等,其中青海德令哈50MW项目是全球首座实际发电量超设计产能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2023年发电量达成率104.38%,验证了技术可靠性。
市场机遇方面,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在“双碳”目标政策支持下快速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从2020年的538MW增长至2024年的838MW,年复合增长率11.7%,预计2030年达17,713MW,2025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52.6%。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多部门出台系列文件,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有序推进长时储热型光热发电发展”,2024年青海省更明确独立光热示范项目上网电价为0.55元/千瓦时,为行业提供稳定收益预期。可胜技术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已布局熔盐储能第二增长曲线,应用于火电灵活性改造、工业余热利用等领域,拓展市场空间。
风险因素需关注,包括政策依赖风险,如可再生能源补贴变化可能影响需求;客户集中风险,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极高,单一客户流失可能导致业绩波动;供应链风险,原材料如反射玻璃、钢部件价格波动可能增加成本;项目执行风险,光热电站建设复杂,延迟可能带来财务罚金。此外,行业竞争加剧,国有企业和新进入者可能挤压市场份额。公司已通过专利保护(截至2025年6月30日拥有249项授权专利)和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开支人民币62.4百万元)。
未来计划中,可胜技术拟将募集所得款项用于研发投入、技术推广、生产能力提升和营运资金,以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公司战略包括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从2024年约0.55元/千瓦时目标降至2030年0.45元/千瓦时,并通过“青海亿储格尔木350MW项目”等标杆项目引领行业发展。上市后,公司有望提升品牌影响力,加速全球化布局,为投资者带来可持续回报。
本次上市将为公司提供资本助力,推动光热发电技术规模化应用,贡献于全球能源转型。投资者应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以做出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