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碳市场迎来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获准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后的全国碳市场有何新变化?
9月2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报告认为,2024年以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有序开展市场交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交易价格反映供需关系,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中国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不断丰富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据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实现了从过去的三个“单一”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管控单一行业转变为多行业兼容;由管控单一能源活动排放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由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转变为管控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1471家,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增加1.38%。2024年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全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市场供给逐步提升,交易活力稳步释放,配额惜售现象得到缓解,2024年卖出配额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增加11.24%。
2025年以来,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有所增强。截至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较去年同比上涨232%。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三个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开立交易账户。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配额现货。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对配额按照发放年份进行标记,每个年份的配额作为独立交易标的在市场自由流通和交易。截至2025年8月底,已发布“碳排放配额19-20”“碳排放配额21”“碳排放配额22”“碳排放配额23”“碳排放配额24”等5类交易标的,成交量分别为2.87亿吨、4919.46万吨、1.94亿吨、1.33亿吨和3227.67万吨。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两种方式,全年成交量分别为0.37亿吨和1.52亿吨。为进一步丰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方式,提升市场活力,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首批三场单向竞价交易于2025年7月16日顺利完成,总成交量13万吨,总成交额977.15万元,满足了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需求,更好反映市场供需关系。
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据披露,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成交量的79%。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
从价格来看,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年综合价格收盘价在69元/吨-106元/吨之间,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日开盘价上涨103.10%,较2023年底收盘价上涨22.75%,交易价格基本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
进入2025年,随着新年度配额预分配工作陆续开展,市场交易自3月起逐步回暖,2025年第二季度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上涨140%、87%。截至2025年8月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69.30元/吨。在全球碳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价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边实施、边完善”:科学谋划市场扩围时间表、路线图
据介绍,目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四年来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措施共有564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实现了配额扭亏为盈,盈余配额总量5825万吨,按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平均收盘价68.72元/吨(截至2025年8月底)计,企业盈余配额约合40亿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减排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减排收益。
对于新纳入的三大行业,生态环境部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碳市场、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经验,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的时间表、路线图。
一是分阶段推动企业进入市场。2024年至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以培育市场主体、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完善市场监管为主要目标,让企业熟悉市场、“体验”市场,树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2027年度以后为深化完善阶段,全面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研究配额总量的逐步适度收紧机制,碳市场功能作用充分发挥。
二是合理控制配额盈缺率。考虑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中国碳排放总量尚未达峰的发展阶段,三行业仍将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不对配额总量预设上限,不限制企业生产。2024年度企业获得的配额量将与其实际排放量相等,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年度和2026年度三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不影响行业发展。2027年度市场进一步成熟后,逐步加大政策力度。
三是优化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以降低数据质量风险、减少企业工作量为导向,一方面紧盯主要排放源,减少碳排放核算参数数量,简化碳排放参数的核算方法;另一方面对企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允许数据质量管理基础薄弱、排放规模小的企业采用缺省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