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4日电(记者李唐宁刘旭阳)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24日正式公布,提出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等目标。工作方案明确,将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加强重点行业规范管理,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行业供需动态调节能力,促进行业稳增长。
行业恢复向好态势逐渐增强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前,建材行业市场需求不振,结构性问题突出,2022-2024年,建材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稳增长任务艰巨。
对于稳增长目标,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总经济师孙星寿在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建材行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降幅持续收窄,行业恢复向好态势逐渐增强,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增长态势稳健。“工作方案提出的‘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目标,是在统筹行业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将加大提振行业发展信心。”
“工作方案为建材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北京金隅集团副总经理刘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作方案部署了“强化行业管理”“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扩大有效投资”等五方面重点任务,包含“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等10项内容,将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贾亚萌认为,随着政策提振内需,供给优化加速,2025年下半年建材行业已经出现积极变化,并有望在政策助力以及供给调控深化的背景下,迎来供需格局改善的新发展契机。行业供给侧将进一步加强调控力度,主要产品产量将继续缩减,加速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在此背景下,建材行业相关企业将迎来估值重构的机遇。华福证券研报也认为,在“反内卷”加速供给侧改革预期下,建材产能周期有望迎来拐点。
聚焦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优胜劣汰
近年来,我国建材行业的市场需求持续下滑,对于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影响行业稳定发展运行的关键问题,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具体包括 “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严禁从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向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转移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等多条严管措施。
工作方案还指出,水泥企业要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
孙星寿指出,以上举措紧紧抓住建材行业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通过严格水泥玻璃产能调控、加强重点行业规范管理,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行业供需动态调节能力,促进行业稳增长。
当前,建材行业呈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加快发展的局面。对此,工作方案大力推动建材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改造,比如提出落实《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梳理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图谱清单、实施“人工智能+建材”行动等措施。在“加快绿色低碳改造”上,工作方案提出推动水泥等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前,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等目标。
与此同时,工作方案还提出,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不断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以提升行业整体有效供给能力。
“工作方案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将有效促进建材行业加快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转变,为建材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孙星寿表示,近年来,建材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行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已经成为行业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此外,工作方案还提出了挖掘传统消费潜力、培育新兴应用、深化开放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扩大建材产业需求。包括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支持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上下游合作机制,推动金刚石、先进陶瓷、低介电玻璃纤维制品等推广应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引导建材产品、技术、标准等走出去,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