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公募FOF基金业绩的回暖,此前经受住市场考验的FOF基金经理正重新受到市场关注,中泰资管的唐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截至2025年6月30日,由唐军管理的中泰天择稳健6个月持有A近2年、近1年的排名分别为3/135、2/179(数据来源:国泰海通证券,产品分类为普通FOF低仓位,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
业绩出色之外,唐军的过往经历和投资理念在FOF基金经理中也不多见。他学数学出身,有着扎实的量化实战经验,其后多年在李迅雷门下深造宏观研究,并参与构建了业内知名的“中泰时钟”体系。从担任基金经理第一天起,唐军就很清楚自己要做的FOF投资,并不是天天去找基金经理沟通,而是通过自己的框架找到能实现自己配置观点的资产。他将此称之为“配置先行”——自上而下把握核心驱动逻辑,然后找到能实现自己配置观点的基金产品。
此前也有媒体将唐军称为“可能是国内最像桥水的公募FOF基金经理”。他的配置视野广泛、回报流丰富。结合定期报告看,除了常见的国内债券、A股和港股配置,唐军还先后持有过原油、黄金、豆粕、美债、转债、日本和德国股票等相关资产,展现出类似桥水“全天候策略”的风格。
“配置先行”的FOF基金,有何不同?
谈及自己的投资框架,唐军提炼的关键词是“配置先行”。
他表示,配置先行是相对过去大家比较熟知的、从选人角度出发来做FOF投资的一种理念。传统的基金研究往往是从寻找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出发,比如对基金过去收益、风险、风险调整后收益等各类指标进行比较,综合评价和筛选出优秀的基金经理和产品。但从实践经验来看,这种评定结果会选出历史业绩好的基金,容易集中在迎合过去市场风格的一类基金里。
“配置先行的意思是,我们先要有自己的配置框架、配置观点,然后去选择符合我们配置观点的基金经理或基金产品”,唐军总结道。
唐军常提的“框架”分为两套:战略资产配置层面围绕“货币-信用”框架,战术资产配置层面则是基于预期差框架。他遵循战略和战术这两个不同配置层面的策略相互独立的原则,战略决定方向,战术捕捉波动。
“货币-信用”框架主要围绕现代货币金融体系下货币的衍生创造过程来研究,简单来说,货币宽松、压低利率的大环境有利于债券以及金融属性较强的资产;而一旦出现信用扩张比较积极信号,那会真正衍生创造出增量购买力的货币,会更有利于通货膨胀以及大宗商品等与实体经济关系紧密的资产。
自2023年3月基金成立后的一年多,长债在唐军的组合一直占据不小比重。在他看来,彼时的信用扩张受阻说明加杠杆的人减少,债券供给也减少;货币宽松则意味着资金充裕,两者叠加形成了对债券有利的局面。但去年9月之后,财政支持地方化债力度空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减小,信用扩张也优于前两年。宏观环境转变为“货币宽松+信用扩张边际改善”,唐军意识到了这些变化会给债券带来调整压力。结合产品定期报告看,他在2024年四季度清空了长债,也由此避开今年年初的长债下跌。
在战术配置方面,唐军会从情绪、资金面等多个维度及时捕捉市场最新变动,以月度、季度为周期,及时调整仓位比例。比如,从2025的二季度末的定期报告来看,唐军降低了比较拥挤的红利类资产仓位,增加成长风格配置,战术参与创新药、军工等行业ETF的交易机会。
“越是短周期的战术配置或者交易性策略,越要放在预期差的分析框架下,而不能仅从中长期的基本面来判断”,但唐军同时强调,预期差并不容易把握,除非有非常明显的信号,否则自己并不会参与。
“长驱直入”的标的选择
既然是配置先行的产品,那么一旦确定了配置观点,就应该长驱直入,直接从底层资产中去寻找最适合观点表达的标的。
2023年初产品成立时,QDII的美债基金在此前两年曾经历过一轮大回撤,市场上愿意主动买美债基金的人屈指可数。但唐军基于自己对于“美国通胀见顶”的判断,筛选了重仓美国国债且久期较短的美债基金。
2024年9月,在发现融资余额迅速飙升、公募资金和北上资金没有大多起色后,唐军敏感地意识到,散户是当时这轮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这种情况下的市场风格会从红利价值换到小盘成长。于是在三季度末,他用弹性更大的成长基金替代了二季度所持有的某红利ETF。
具体到单只基金的选择,唐军尤为看重基金被剥离风格之后的选股水平。他会把大概30多个风格逐一剥离,最终看基金的α表现。前几年有一只医药基金看上去涨势很好,让人模糊地感觉是值得配置的,但唐军在仔细研究后却发现,该基金的重仓股中多只微盘股,产品实则具有极强的微盘属性。
“我们选择基金的第一步,便是确定基金的风格,之后会将其风格贝塔剥离,去探寻基金经理精选个股的真正实力。否则你以为选中了优秀的基金经理,但可能只是因为他押注了特定的风格”,唐军总结道。
当然,风格剥离并不好做,因为一些因子可能在某些阶段失效。比如有时大家会用基金持股的加权平均市值来衡量基金的市值偏好,但近几年有不少基金采取“大盘价值+微盘股”的配置,导致这类产品统计出的加权平均市值相对居中,看起来并没有市值风格的偏离。
为了真正做好风格剥离,唐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他始终坚信,剥离风格Beta后才能评估基金的Alpha能力。这种意识的建立与唐军过去的从业经历有关。2014年年底,市场同样经历大小盘风格切换,他曾见证过团队中的一个复杂因子模型在遭遇巨大回撤时,因为没能及时发现哪个因子出现问题而无法及时调整模型。原来,当时常见的用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做精密风险因子模型难言精准。比如银行和券商都被放在金融行业里,但券商是个高弹性的行业,而银行是低弹性的,这样的模型看似没有偏离行业配置,但实际上细分行业的权重偏离可能已经完全失控。
于是,唐军自己把行业划分细化到了67个类别,划分标准也不只按照传统的产业逻辑,而是会考虑到自己做行业内选股和组合风险控制的需要。比如,他将几家重型卡车公司从汽车行业划到工程机械、将成长属性强的化学新材料与周期属性强的化工划分开来,最终通过更精准的划分,把模型的暴露调整到符合自己的逻辑。
只有清晰准确地了解标的本身,才能真正实现配置观点。
像桥水那样找到丰富的回报流
让唐军在业内脱颖而出的,除了他的业绩,还有他对于回报流的理解。
此前有媒体将唐军称为“可能是国内最像桥水的公募FOF基金经理”。这句评价所指,是唐军的配置视野广泛、回报流丰富。结合产品定期报告来看,除了常见的国内股债类资产,唐军还涉足过原油、黄金、豆粕、美债、转债、日本和德国股票等不同标的。
桥水达利欧的“回报流”确实给过唐军不少启发。每个回报流代表独立的资产回报,使得底层资产的收益真正做到分散。
唐军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类别对资产进行划分。他举例道,REITs是一类资产,但如果发现它和债券的同步性很强,它就不该被单独作为一类资产纳入投资组合。此外,同样是A股的权益类资产,红利低波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小盘股指数)就呈现出了低相关性甚至负相关性,因此可以作为不同的回报流。
“做配置时不应把自己框死在资产类别上,而是可以按照不同资产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划分,只要能提供低相关性的回报流,都可以纳入配置的维度”,唐军总结道。
丰富的回报流,也体现了唐军对不同资产的深刻理解。这一点,自产品成立之初(2023年2季报)至已披露的定期报告一直坚定重仓黄金ETF,就能看得出来。
对于黄金上涨的主要逻辑,唐军几次在直播和分享中都有提及。在逆全球化和阵营对抗加剧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俄乌战争后,欧美政府冻结俄罗斯政府和一些俄罗斯富豪在欧美银行(包括历史上长期保持中立的瑞士银行)资产的动作,使得美元在非西方国家的储备货币地位有所动摇,因此黄金的货币属性被再次激发。于是,在战略层面上,唐军一直都将黄金作为重要底仓之一。
除了长期重仓黄金ETF,唐军在豆粕ETF上也持有较长的时间。他在那时看到了豆粕ETF的套利机会,直至后来随着豆粕ETF规模的增长、套利空间不复存在,才选择清空这一资产。
“打造主动配置的能力”是唐军一直努力做好的事。用他的话说,“很多人眼中的配置是简单分散,或是对股、债做择时,甚至是追涨。但其实资产配置的工作既包括更有效的分散,也包括在专业框架的分析判断和风险预算下的主动风险暴露(择时),还包括配置维度的拓宽。不要局限于资产类别,寻找低相关性的回报流,拓宽配置的维度,资产配置才会发挥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