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中央推出的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计划快速落地,截至目前地方实际置换隐性债务已经超5万亿元。
9月23日,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在“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建议,当前财政政策可以更加积极有为。比如建议在上述10万亿元化债额度中,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增发1万亿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通过存量债务风险的缓释来改善地方活力和地方流动性压力。
袁海霞表示,随着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当前地方财政流动性压力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利息偿付压力比较大。
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去年四季度中国推出一揽子化债“组合拳”,其中一大核心就是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实现展期降息,缓释风险。根据此前财政部公开的化债计划,上述10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额度分布在2024年至2028年,其中2024年、2025年、2026年均为2.8万亿元,2027年和2028年均为0.8万亿元。目前2024年已经完成债务置换计划,2025年也基本完成2.8万亿元化债计划。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化债资源与地方化债需要之间存在矛盾。2024年至2026年每年是2.8万亿化债额度,是基于假设债务均匀到期,但实际上债务到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年度可能比2.8万亿高,有的年份可能比2.8万亿少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根据需要来配置化债资源。
“建议短期优化化债方式,进一步提高债务限额。比如化债额度靠前使用。”罗志恒说。
近期在国新办举办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答记者问时表示,继续落实好一揽子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为了减轻地方债务压力,优化中央与地方债务结构,多位专家建言中央财政承担更多债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从全球看,一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债务结构是中央占比远高于地方占比,但我国现在是地方债务占比高于中央债务占比,这不利于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未来应当优化央地债务结构,逐步扩大中央债务占比,同时缩小地方债务占比。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发行的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含隐性债务)58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占债务总额比重约37%,明显低于地方政府债务占债务总额比重(约63%)。
刘尚希表示,当前看,可通过中央财政加杠杆和建立一些置换机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占比偏高的问题。政府拖欠账款对经济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比有息债务更大,所以,要作为一个重点问题优先解决。
罗志恒认为,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底数仍有待进一步厘清。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成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不清晰所致,即一些地方举借债务用于承担中央事权,对于这部分债务有待厘清。
“建议进一步提高地方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尚未厘清的隐性债务。根据债务投向分别使用国债、一般债、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优化存量债务结构。”罗志恒说。
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在上述研讨会上建议,我国中央政府仍具有加大杠杆的空间,可考虑适度加大中央举债的力度,缓释地方政府负债压力,增强债务可持续性。另外要确保债务资金合理高效使用,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落实落细地方全流程常态化监管机制,尝试建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维度绩效评价体系,将项目带动GDP增长、税收贡献等经济指标与民生满意度、公共服务覆盖率等社会指标共同纳入考核,倒逼地方债提质增效。
目前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负债率为68.7%,明显低于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