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金融润文化沃土科技育产业新篇”为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京举行。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大会集中展示多项前沿研究成果、重磅产业合作项目与创新实践案例,旨在深化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据会上发布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5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增速显著提升,分别达到63.2%和88.9%。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提升至44.5%。未来,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将从供给端为文化消费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体验和新场景,将形成以“银发品质”“中年刚需”“青年尝鲜”“乡村消费”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新生态。
“人工智能+文化”融资项目占比提升至44.5%
北京商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政策利好和产业向好的带动下,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回暖,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据《报告》,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快速恢复的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显著扩大。2024年全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2%和29.4%,其中,2024年下半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出现双增,同比分别增长32.4%和43.9%。2025年上半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加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63.2%和88.9%。
在市场整体回暖态势下,我国投融资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报告》显示,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达32.2%;2025年上半年,这一占比提升至44.5%,同时,“VR、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文化”创新项目融资合计占比达30.1%。
以马栏山文化产业园区为例,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朝晖在会上表示,在文化产业领域,尤其是科技型文化企业,往往面临“轻资产、融资难”的痛点。为此,园区进一步构建了“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初创团队到成长期企业,再到龙头企业,用“滴灌式”的金融服务,让有潜力的项目都能获得资金支持。
此外,投融资市场积极布局IP经济赛道。通过上市融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等方式,赋能国潮IP孵化、衍生品开发、潮玩电商及影视IP商业化等,打造文化消费新引擎,以及各地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激活产业活力。例如,北京市率先推动版权金融区域试点工作,厦门、南京等地则以定制化金融服务护航文化出海。
“银发品质”“青年尝鲜”等消费新生态涌现
《报告》提出,“十五五”时期是文化产业迈进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文化产业在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过程中,供需两端将协同发力。一方面,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将从供给端为文化消费市场提供新产品、新体验和新场景。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快速增长,将形成以“银发品质”“中年刚需”“青年尝鲜”“乡村消费”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新生态。同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商业化进程提速,技术应用在文化领域将加快渗透,加速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将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完善版权等要素保护体系,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更高效的价值分配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将联动发力。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将纵深推进,以及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将持续推进,通过制度创新与市场配置的双轮驱动,形成“制度创新引领、要素市场支撑”的发展格局。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将协同并进。文化产业将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传统消费空间焕新、老旧厂房更新等,助力城市更新。同时,文商旅体融合将打造复合型消费新场景,形成多元业态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以影视剧为例,据会上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介绍,目前,在影视剧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公司会前置考虑IP衍生商品的开发和植入。例如,在播出《爱你》的同时,上线同款剧集香包,实现一个月销量破5万件。
文化出海战略将持续深化,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纽带的文化出海新范式。多层次、多主体的协同出海体系将不断完善,持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投融资市场补短板与产业协同并进
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日趋活跃的同时,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仍存在三方面挑战。
据《报告》,当前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影响市场价值评估的效率。在文化科技企业的培育机制方面,仍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多元退出机制也有待落地。据悉,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推动文旅公募REITs发行,完善并购重组的支持政策,支持S基金发展等举措已初见成效,但政策落地过程中仍存在堵点,例如,S基金细则未完善、REITs首单未破冰等,市场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
《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补足短板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具体来看,进一步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深化财政金融协同、推动“两新”支持清单从实物消费向体验消费扩展等;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包括健全围绕文化新质生产力赛道的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企业并购、推动文旅REITs发行等。
北京方面,在此次大会上,发布了《北京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据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袁新峰介绍,在普惠金融提质,破解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瓶颈方面,《计划》提出,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专项行动;用好支小再贷款、首贷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工具;鼓励银行开发“非遗传承贷”“民宿升级贷”等场景化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