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强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
陆磊指出,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重要基础制度,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从全球碳市场发展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碳市场建设有助于活跃碳市场交易,提高碳定价效率,防范价格过度波动风险。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地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
陆磊介绍,近年来,我国碳市场持续发展,覆盖行业逐步扩大,碳定价效率不断提高。人民银行结合节能减排的最新要求和碳市场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更多考虑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管理部门将气候因素纳入宏观分析和政策制定,科学、准确、灵敏的碳价成为开展分析预测及完善政策规划的重要基础。人民银行已经开展将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宏观分析的研究探索,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完善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今年6月,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制定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界定标准。人民银行还牵头研制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开展试点,引导金融机构为高排放领域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中国、欧盟和新加坡联合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鼓励各类主体基于目录开发金融产品,促进跨境绿色金融投融资发展。
三是完善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披露可持续信息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目前正在制定金融机构碳核算标准,修订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指南,强化金融机构有序开展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四是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人民银行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在上海,重点开展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扩容试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正在加快推动上海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推进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披露试点及环境污染的责任险,着力搭建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政策工具的带动下,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全国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了2.2万亿元,上述指标都居全球前列。
五是组织开展气候风险评估与压力测试。人民银行组织对24家银行及部分行业地区开展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为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提供依据,提升金融机构、金融体系气候风险的防范能力,合理准确的碳价有助于优化风险情景设计,更好评估量化气候相关风险。
展望未来,陆磊表示,支持碳市场健康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市场化手段助推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人民银行将与各方一道,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