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版图上,中国始终是一块特殊的拼图。这里既是全球最大的学习市场,也是教育数字化和人才战略实验的前沿阵地。从语言学习到职业技能,从基础教育到终身学习,中国教育的需求既广阔又多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教育机构深度参与。
这种背景下,中英教育合作正迎来新的窗口期。今年秋季,英国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率领代表团访华,议题覆盖科技、贸易与教育。其中,作为唯一入选的教育企业,培生(Pearson)的加入格外引人注目。
对培生来说,中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推出《新概念英语》和朗文辞典以来,培生已经陪伴几代学习者成长。然而,随着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培生如今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与当年进入市场时已完全不同。
在这场由技术变革、技能需求与国际合作交织而成的浪潮中,培生如何重塑自己在中国市场的角色?它如何在语言、技能与数字工具的交叉点上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人工智能的崛起,又将怎样改变教育行业的规则?
01 | 中英教育合作新契机
随着英国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率领代表团访华,中英教育合作迎来新的契机。作为代表团中唯一的教育企业,培生在此次访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访问,我见到了很多来自中国政府的官员,了解了中国目前的优先事项,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回应这些需求,帮助中国的学习者不断进步,发挥潜力,并获得成功的职业机会,同时为中英在贸易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做出贡献。”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今年3月上任的培生英国首席执行官兼英语学习业务总裁莎朗·海格(Sharon Hague)感受颇深。

莎朗·海格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介绍,在华期间,培生与多家重要机构达成合作成果。比如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培生与CATTI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深化语言学习与测评方面的合作,帮助学习者提升技能与就业能力。

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培生与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聚焦跨文化能力建设和未来技能培养。莎朗·海格强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赋能中国人才抓住中国和全球的新经济机遇。”

与此同时,培生还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展开新一轮合作,计划通过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数字素养提升,支持学生掌握新一代学习技能。
这些合作方向与中国近年来的教育战略高度契合。中国正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强调终身学习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莎朗·海格认为,这正是培生的专长所在。
将语言学习与技能教育结合,或将成为中英教育未来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在莎朗·海格看来,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迅速,同时面临人口结构的变化。因此,中国制定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划,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那些既精通英语,又在信息技术、设计或先进制造等领域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将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也在就业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她称。
正因如此,培生正在推进技能解决方案的整合,把技术与职业测评、资质认证与语言学习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学习并全方位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相关技能。在她看来,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获得一纸文凭,而是持续的、终身的技能迭代。“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终身学习和持续提升技能变得愈发重要。确保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英语语言能力以及和职业技能,将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中英教育合作也面临一定挑战。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如何在国际认可与本土适用之间找到平衡,不同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与教师素养上的差异,以及对教育内容和技术应用的监管,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在她看来,这些挑战同样蕴藏着机会。“中国是培生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看到这里的机遇与潜力。通过与中国伙伴的紧密合作,我们希望在数字教育、技能培养和跨文化能力建设方面创造更多机会。”
此次访问展示了中英教育合作的新图景。无论是语言与测评标准的对标,教师发展与数字化教育,还是跨文化与未来技能的培养,双方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教育创新赋能学习者,把握全球化时代的新机遇。
这既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也与培生的长期战略高度契合。
02 | 中国市场上的培生
培生在中国的产品及服务涵盖所有年龄段,从幼儿直到大学及职场。具体领域涉及英语学习、国际考试与测评、职业技能与企业学习服务等。莎朗·海格表示:“我们的重点在于把这些不同领域的专长结合起来,借助科技最大化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人才的赋能。”她强调,培生的技术与职业类产品并非“凭空设计”,而是基于雇主需求而开发的。“因为要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有价值,就必须贴合岗位要求和雇主的实际需求。”
具体到中国市场,培生职业技能认证BTEC已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推出首个国际电子商务,该课程专门针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的需求打造,并由教育部批准纳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莎朗·海格指出:“这是我们结合本地产业特点、设计实用课程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计算机化考试测评(Computer-Based Testing,CBT)领域,培生VUE(Pearson VUE)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凭借专业的考试服务和覆盖全球的考点网络,它已帮助众多中国IT企业测评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员工的技能水平。此外,培生还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认证(中文版),为学习者提供紧贴前沿的能力证明。
“我们致力于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深入了解技能缺口,并开发相应的课程、证书和评估方案。”她说,“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填补人才短板,为就业市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展望未来,莎朗·海格明确指出,中国是培生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因此也会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和本地团队紧密合作,确保课程与评估能真正帮助教师和学习者建立信心。”
她还强调,下一步机会在于整合多元优势。“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机会,将英语语言学习、考试测评、职业技能与评估有机结合。通过与合作伙伴协作,我们可以打造更完整的解决方案,支持学习者从教育走向职场,再到长期发展。”
03 | AI重塑教育价值链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的数字化浪潮重塑了教育的形式,那么人工智能的兴起,则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价值链。
莎朗·海格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强调:“教师们工作量大而繁忙,因此,培训他们理解并最大化地运用数字化手段至关重要。”这句话点出了AI在教育中的定位——它并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赋能者。
在此背景下,培生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合作,推动教师培训与数字技能建设,帮助教师理解并应用AI工具,让繁重的行政事务交给算法,教学重心重新回到课堂。
对学习者而言,AI则更直接地体现在个性化体验上。这背后的一个行业共识是,AI的真正潜力在于缩小教育差距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无论学生身处何地,都能够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取高质量的资源。
在中国市场,培生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测评和学习平台,推动个性化学习体验。今年升级的英语学习APP朗文家便是典型案例。这款面向儿童的英语学习应用,已经拥有超过百万用户,孩子们可以与 AI 进行一对一实时对话,练习英语口语。AI 能够根据学生的水平动态调整内容,并结合全球英语水平标准(GSE),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
此外,培生PTE(Pearson Test of English)已经在高风险考试领域率先引入人工智能,保证考试既安全又准确,同时缩短出分时间,考生通常2天内即可获知结果。莎朗·海格认为,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改善了学习体验,也在不断提升评估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不止如此,AI的应用还在深刻改变考试与认证市场。
在莎朗·海格看来,人工智能为这个市场带来“真正的价值”——在这个技术快速变化、人工智能使用日益广泛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说,通过资质认证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所掌握的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这直接推动了短期课程、微证书和灵活学习路径的需求。以培生旗下的职业和技能认证业务Certiport为例,通过覆盖多个领域的证书认证帮助学习者获得和提升他们在学术和职场领域所需的知识。Certiport认证体系从 Microsoft、Adobe、Autodesk 到 Cisco、Unity、Meta,覆盖了数字经济核心技能。
随着AI的兴起,Certiport也在不断拓展边界。2024年10月,培生宣布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认证(Generative AI Foundations Certification),面向学生与专业人士,衡量他们在生成式AI工具、Prompt工程、隐私和偏见认知等关键领域的能力。这一认证已于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中文版本。中文版本不仅消除了语言障碍、提升了学习便捷性,更深度融合了中国本土热门AI工具,打造了更贴合中国职场需求的人工智能使用认证。
市场需求的现实已十分明确。微软与领英发布的《2024 年工作趋势指数年度报告》显示,66%的领导者表示不会雇用缺乏AI技能的候选人。报告还指出,76%的营销从业者以及包括记者、教师在内的非IT岗位群体,已经开始涉足生成式AI工具。越来越多的招聘广告明确要求候选人具备机器学习、生成式AI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熟练程度。
谈及AI对教育的影响,莎朗·海格直言:“AI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机会,让我们去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还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她特别强调AI在赋能教师、提升学习公平性和改善评估体验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提醒业界必须保持谨慎。
作为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的创始成员,培生还与中国教育部及其他成员一道,推动了《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和《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的制定。这些研究成果旨在构建国际接轨的标准,让未来的人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流动与合作。
展望未来五到十年,莎朗·海格认为,中国教育市场将出现几类新机会:
一是青年人需要更好地掌握匹配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英语在其中依然是其中一项关键技能。
二是数字技能将成为青年人的必备能力,学会使用技术不再是可选项。
三是学习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短期课程、微证书与具备国际认可度的资质将成为人才发展的核心路径。
“人工智能确实有机会实现个性化学习,使学习者能够专注于需要提升和练习的技能。”在她看来,教育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不仅是推动力,更是校准器,它正在重新定义学习的边界和人才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