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5 00:08:20 股吧网页版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 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
来源:新华社

  新华财经北京9月24日电(记者黄韬铭、张晓洁)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

  事前预防更加严密

  进行专项整治后,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伤亡人数比整治前下降了86%;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较“十三五”末增长了39.6%,基本实现省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全国7600余家危化品企业、3300余处煤矿、3800余家工贸企业、12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已实现在线监测……一组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我们把‘防得住’作为硬道理,全面加强了‘防’的工作。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实施后,针对防灾减灾救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成了一批基础性、标志性、骨干性工程,带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说。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扎实推进畅通“生命通道”,提高煤炭深部开采安全水平,推动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加强民航飞行安全……“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累计排查重大隐患116万多项,整改率达到98.4%,其中企业自查占比从行动之初的37.1%提高到目前的52.5%。“反映出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正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王祥喜说。

  应急处置更加高效

  应急处置,责重如山。“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与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部保持24小时音视频联通,构建起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防抗救一体化应对,主动预置应急力量。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累计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85次,有效应对四川泸定地震、重庆山火、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涝、甘肃榆中山洪等重大灾害。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防范应对大震巨灾风险是做好应急处置的重要方面。

  多部门制定回答“大震之问”落实方案、组织修订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发挥“大安全、大应急”优势,各级启动应急响应1000余次,地震灾害应对更加有力。

  矿山安全治理领域,应急处置是事前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局长黄锦生介绍,“十四五”时期,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由事后救援向全程管控转变。“我们深入开展自救器‘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强化自救器实操培训和各类灾害实操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黄锦生说。

  队伍能力更加过硬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队伍是关键。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介绍,“十四五”期间,截至8月底,消防救援队伍接处警量已达1027万起。

  面对繁重任务,消防部门不断完善力量体系、夯实保障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个,总数达到1.15万个,较“十三五”同期增长44%;新建政府专职消防队6692个,新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11.4万人,总人数达25.5万人。

  “这几年新增消防车辆2.3万辆,防护装备439万件套,灭火救援器材202万件套。消防救援人员有了更多的救生‘利器’,也降低了作战风险。”周天说。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规模增至近22万人,基本建成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113支国家安全生产和18支国家工程救援专业队伍……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队伍能力更加过硬。

  “今年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我国是派出救援人员最多、到达灾区最快、营救幸存者最多的国家,这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王祥喜说。

  支撑保障更加有力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秒级预警覆盖重点危险地区90%以上。预警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发布4级以上地震预警359次,为防震避险、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除此之外,“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建立中央救灾资金快速预拨机制,解决灾区燃眉之急;建立物资联动调拨机制和快速通行渠道,缩短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各种有效机制和畅通渠道,为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我们坚持依法治安,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完善各类专项预案,将安全生产的强制性标准占比提升到90%,以硬标准来倒逼安全水平提升。”王祥喜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