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宁
9月22日,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以下简称“监控中心”)发文称,近年来,我国期权市场迅猛发展,市场运行质效不断提升,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功能发挥稳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切实增强。同时,今年以来,期权市场规模屡创新高,日均持仓量较2022年增加207%。
多位受访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交易者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显著提升,期权作为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凭借灵活性和风险可控性受到投资者青睐,同时,期权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建议继续推出更多新品种,优化现有品种的合约制度,进一步放宽门槛。
监控中心表示,今年以来,期权市场持仓量屡创新高,8月6日达到1348万手的历史新高。同时,品种上市步伐加快,期货期权产业链版图日趋完善,年初至今,已陆续上市7个期权品种,目前已上市期权品种达62个,能化、农产品等板块已经实现期货、期权主要品种全覆盖。
受访人士认为,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实体企业避险需求也较大,市场规模创出历史新高。
对此,国投期货研究院期权研究组组长沈卓飞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缘于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一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交易者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显著提升,而期权的灵活性和风险可控性吸引大量交易者参与;二是期权产品体系逐渐丰富,市场参与者增多。目前场内期权品种已经基本覆盖重要的金融宽基指数和商品板块,可交易期权的范围扩大,实体企业通过期权控制风险、增强收益的个性化需求快速上升,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三是交易者群体更加丰富,尤其是各类实体企业对期权工具的理解显著加深。交易者策略从使用期权进行方向性交易向利用期权构建避险增益的复合型策略演化。
监控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期货市场新增客户41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2.5%;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场有效客户总量攀升至261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同时,客户主体结构改善趋势明显,机构客户数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长43%;境外客户较2022年同期增长63%。
同时,我国期货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独特作用。监控中心表示,年初至今,企业客户在有色、贵金属、能化、黑色等多板块的期权持仓增幅均高于期货,显示企业客户对期权这种更为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期权在服务实体企业方面已经取得诸多成绩,特别是在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以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沈卓飞表示,近些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期权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随着品种数量扩容,产业客户利用期权实现精细化、个性化风险管理的需求进一步释放,期权目前已成为实体企业稳健经营、管理价格风险的重要工具。
期权在服务绿色转型方面也取得成效,例如,近些年上市的绿色期权品种深得产业链认可。国元期货期权研究员王兆玮建议,未来继续在产品创新、市场机制和投教服务方面发力,使期权工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期权品种覆盖范围,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同时,优化现有合约规格,提供更灵活的到期日选择和更广泛的行权价格区间,以适应不同类别的交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