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冀川
9月23日,在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表示,工业是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在生产力构成中处于主体和支柱地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主阵地。“十四五”以来,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李乐成还阐述了“十五五”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涵盖多个关键领域。一是大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加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三是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四是全面构建互利共赢产业生态。针对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这一重点任务,包括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开辟脑机接口、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新赛道。
新兴和未来产业已逐步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日前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李乐成介绍“十四五”规划成果时提到,在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方面,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在未来产业加力“生根”方面,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战略。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还是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都具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鲜明特征,它们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正催生以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为代表的新一代颠覆性产品,这些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了机器人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大会还达成了融资金额14.81亿元,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研发、场景落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释放了产业发展潜力。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繁荣态势,但仍面临技术瓶颈与生态短板的制约。《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脑机接口、元宇宙等为例,目前面临着标准缺失的挑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和技术难以实现有效兼容和互联互通,直接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就是企业的核心资产,而脑机接口、元宇宙等领域涉及大量用户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数据安全泄露风险较高,完善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机制也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家实验室、未来技术学院等创新联合体陆续建设,全力推动标准的落地生根、有效实施。同时,大力建设跨领域中试平台,让政府数据资源在严格把控下有条件地开放共享,在支持场景创新的同时强化监管机制,为行业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张孝荣还表示,在投融资领域,通过设立国家级未来产业母基金这一重要举措,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未来五年,是中国抢占全球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实现质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