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提出“培育一批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其实,早在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此后,多份重磅文件都提及发展瞪羚企业。
为何要培育发展瞪羚企业?笔者认为,这源于它们独特的特性。瞪羚企业属于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跨过创业初期后,在较短时间内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并且无论在技术、商业模式还是产业组织形式上,都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瞪羚企业通常被认为具有进阶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潜质。
同时,作为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瞪羚企业往往活跃在一些新兴领域,它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独特的技术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并在市场中快速奔跑,成为前沿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因此,我们要“解锁”更多瞪羚企业的成长“密码”,让它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
其一,要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瞪羚企业认定和培育体系。
当前,各地在认定和培育瞪羚企业方面,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同时,有些地方还缺乏认定延续性。这就会导致后续培育政策空缺。
因此,要聚焦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等特征,建立完善瞪羚企业主动发现、评价机制,以“精准识别—梯度培育—生态赋能”为主线,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比如,在前期发掘阶段,要重点关注一些优质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及早锁定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重点帮扶和定向支持,让它们进入高速成长轨道。
其二,要给瞪羚企业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一般而言,瞪羚企业往往已经获得一定投资,但要实现向独角兽企业的跃迁,仍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增长。
基于此,需要创新金融赋能方式,进一步完善与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各阶段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体系。比如,依托金融机构,为瞪羚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按企业需求给予组合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各类基金支持创新创业作用,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发挥各地的“专精特新”专板股权融资和上市培育功能,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精准的辅导和支持措施。
其三,瞪羚企业自身要强化创新引领,在创新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企业家要坚定信心,稳固基础,不断寻找发展新的增长点与突破口,规避成长风险;要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抓住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更多“瞪羚”涌现。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