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劳动者收入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经济学视角下的司法与民生”沙龙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仇心诚指出,中国居民收入的“黄金年龄”(即收入最高年龄群体)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55岁大幅提前至2010年的35岁,而同期美国的截面黄金年龄组始终稳定在50岁左右。
仇心诚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人力资本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代际差异与制度红利对收入分配的双重塑造。”
教育提升推动“黄金年龄”前移
仇心诚基于国家统计局入户数据展开研究。他认为,中国收入年龄曲线的变化,首先源于不同年代劳动力(按出生年代划分)人力资本的巨大代际/组间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水平快速提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群体初始人力资本显著高于上一代人。
针对35岁时收入达到峰值的原因,他解释:“当下30岁左右的劳动者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而50岁以上群体中,高中及以下学历仍占主流。代际间人力资本的差异,使年轻群体虽然经验不足,但能凭借更高的教育水平获得更高收入,甚至超越经验积累带来的效应。”
他指出:“1990年以来,代际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甚至追平经验积累对收入的贡献。”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各年龄段男性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均大幅增长,但年轻群体增速更快,直接推动了“黄金年龄”的前移。
制度红利放大时间效应
除代际差异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时间效应”同样关键。研究显示,1985年后,中国人力资本价格(即单位人力资本的回报)以年均远超美国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同期增速仅约1%,且逐渐放缓。
仇心诚指出,这一差异源于中国在国企改革、加入WTO、劳动力流动自由化等制度变革中释放了巨大市场活力,使人力资本回报率大幅提升。
“中国的时间效应增长远超美国,进一步放大了不同年代劳动力进入市场时的初始工资差距。”他解释说。例如中国35岁劳动者与50岁劳动者在最初进入市场时的收入差距,不仅源于教育水平差异,还因为35岁群体进入市场的时代正处于中国人力资本价格快速上升的窗口期,其技能与知识的市场价值被显著放大。
收入峰值或将逐渐后移
该研究还通过反事实实验模拟了另一种情景:假设未来30年中国的出生组效应和时间效应增速放缓,而经验效应保持不变。结果显示,到2035年,中国居民的收入黄金年龄将回升至45~50岁,接近当前美国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黄金年龄后移或将成为趋势。仇心诚提醒,这一变化既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如经验丰富劳动者的价值回升,也可能加剧中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如何平衡代际公平与效率,将是未来政策制定的关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