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民要增收,就要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而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提供不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合格农产品和服务,所以必须要成立合作社,而成立合作社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村里的能人选出来当带头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乡基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表示,这是经过20年不断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论,也是打开乡村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2025年9月23—24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绿色引领重塑未来——2025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刘文奎在大会上发表题为“凝聚企业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主题演讲,分享乡基会和合作企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
探索出一套方法论
据刘文奎介绍,乡基会(前身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30多年来,累计筹资120多亿元,惠及乡村人口8000多万人次。在帮助村民增收,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乡基会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
“2000年的时候,我们不满足于每天去贫困村送钱、送物、送温暖这种简单的扶贫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解决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刘文奎表示,如何通过一个项目让乡村可持续发展起来,这才是乡基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从2000年开始,乡基会在四川大凉山5个村子做实验,三年一共投入了1000万元,做了很多项目,但最后没有实现目标。
为什么?“资金投向太分散了,投了很多基础设施、环保、教育、卫生项目,但是唯独没有把重点放在产业上。”刘文奎答道。
正是在大凉山项目结束之后,乡基会认识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发展产业,为农民增收,如果农民收入得不到增加,其他的项目都是无源之水。
第二次尝试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绵竹县民乐村进行,乡基会投资了500万元,做食用菌种植和长毛兔养殖项目。但遗憾的是,实验还是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做产业还会失败?“是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村里能人的重要性,觉得村里的人不知道怎么经营,所以从外面聘请经理去主导项目。但外来的能人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合作社虽然成立了,村民与外来经理实际上互不信任,导致项目失败。”刘文奎分析道。
2010年,玉树地震之后,乡基会在玉树市甘达村开展了第三次尝试。这一次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做产业为农民增收,成立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并由当地能人带头。第一年,合作社就把乡基会捐赠的300万元给赚了回来。此后,合作社经过两次转型,如今还开了批发市场。近年来,甘达村合作社每年还给农民分红50万到60万元。
“后来我们又经过更多项目的验证,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也是打开乡村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刘文奎说。
刘文奎将这把“金钥匙”总结为三点要义:第一,乡村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第二,农民要增收,就要提供好的产品或服务;第三,因为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提供不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合格农产品和服务,所以必须要成立合作社,而成立合作社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村里的能人选出来当带头人。
形成三个品牌项目
刘文奎表示,有了三次尝试,乡基会找到了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乡基会形成了三个品牌项目:“百美村庄”“善品公社”和“蒙顶山学院”。
其中,“百美村庄”项目是在贫困村庄建立合作社,把村庄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高端民宿,引进外来运营商和合作社合作,赚了钱合作社和外来运营商共同分配。
“目前‘百美村庄’项目在16个省、37个县、40个村落地。乡基会总共募捐资金2.98亿元,项目累计营收超过1.5亿元。”刘文奎指出,该项目为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直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原来好看的地方,变成农民增收的项目”。
“善品公社”的愿景是让“耕者有尊严,食者得健康”。该项目模式是在村庄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形成规模,然后乡基会向合作社援建冷库、生产线,设计统一包装,把农产品变成商品,直接对接到消费者。
刘文奎表示,“善品公社”项目目前在23个省、158个县落地,建立了200多家合作社,已经能够商品化的产品100多个,累计筹资款物2.38亿元,到2024年年底受益农户超过18万户,建成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15万亩,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
“蒙顶山学院”是乡基会专门在四川雅安成立,用以培训合作社理事长的。学院实行“四位一体”的培育和孵化方法。具体而言,第一个环节,学员在学院里有10天左右的学习知识时间。
第二个环节,是从第一个环节里的学员里挑选一批真正要从事乡村发展事业的人,送到基金会培育的合作社去,由合作社理事长带徒弟。
第三个环节,是从上一环节的学员里选拔优秀的“种子”,由乡基会捐赠10万至30万元创业资金,支持其回到农村创办合作社。
第四个环节,如果学员回乡创办“百美村庄”项目或“善品公社”项目,达到了乡基会的质量标准,就可以纳入乡基会的统一市场推荐体系,由乡基会帮助对接市场。
“从2021年至今,学院已经累计培养了全国600多个县、5000多名学员,带动数千个村庄合作社发展。”刘文奎表示,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同与支持。
在演讲的最后,刘文奎强调,企业始终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每一份产业帮扶的投入,都能为乡村注入发展动能;每一次公益行动的践行,都能为乡亲们点亮生活的希望。”刘文奎呼吁更多的企业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以责任担当凝聚合力,以创新实践破解难题,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