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25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大会”在京拉开帷幕。会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永晟对《2025中国ESG投资发展报告》投资蓝皮书进行了解读。
冯永晟指出,ESG理念在中国推广至今已有一段时间,相关应用与研究日益丰富,各类报告成果频出。该蓝皮书已连续发布三年,在内容定位上更注重差异化。
他介绍,本次蓝皮书在强调ESG基础功能——即通过标准体系评价企业,引导资本与资源流向符合ESG标准的主体之外,更加关注在当前中国背景下,企业与产业应如何理解、接纳并适应ESG理念。因此,蓝皮书将主题聚焦于“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ESG投资与企业、产业之间适应性交互的逻辑框架”。
蓝皮书系统梳理了不同产业与企业开展ESG实践的最新成果与认识进展,同时也对ESG制度本身的构建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冯永晟表示,蓝皮书历年选题均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核心任务。从前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到去年的“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的“全球变局”,始终将ESG投资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该工具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一方面依赖于ESG投资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与产业的适应与配合程度。
他强调,ESG投资体系的构建策略及企业、产业的适应节奏,不可避免地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蓝皮书特别关注全球变局下ESG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在地缘政治动荡、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全球ESG理念正出现显著分化,尤其体现在欧美方面的差异上,形成所谓“布鲁塞尔效应”与“华盛顿例外”的对立局面。尽管如此,ESG理念与中国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仍然高度契合。
“无论国际格局如何演变,中国对ESG的理解与实践始终立足于自身发展需求,并不断深化。”冯永晟补充道,“过去一年,中国在ESG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地方与企业层面的实践探索,蓝皮书中均有详实呈现。我们认为,在全球变革的当下,中国ESG投资发展虽面临挑战,但机遇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