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斯坦福大学与全球领先的科学与医学信息服务机构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深圳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及企业表现突出,大批科学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与“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充分彰显深圳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科研实力与人才集聚效应。
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部分,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基于总引用量、H指数((全称“H-index”,用于评估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合著者修正的HM因子、单独作者或第一作者引用数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遴选出全球排名前2%的顶尖学者,覆盖22个主学科与174个子学科,被广泛视为衡量科研工作者长期影响力和年度表现的重要标准。
高校与科研机构表现优异
深圳第一所公办本科高校——深圳大学,今年共有290名学者入选,其中98人同时跻身“终身影响力”与“2024年度影响力”双榜单。
在“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深大102人入选,较去年增加20人,覆盖12个学科和27个子学科。这102人来自该校15个学院(部),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入选人数最多,达12人。在“2024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该校286人上榜,较上一年度增加46人,涉及学科扩展至14个主领域和50个子领域,其中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表现最为亮眼,有35人。
南方科技大学共有96人入选“终身影响力”榜单,202人入选“2025年度影响力”榜单,该校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朱健康教授在两个榜单中均位列全球第三。
其他高校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多名学者入选榜单。
科研机构同样表现不俗。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等单位均有科学家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共9人上榜,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同时入选终身与年度双榜单,他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组与遗传育种研究,在马铃薯、黄瓜、番茄等作物的重要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方面取得多项突破。
企业创新力量崛起
在代表前沿科技方向的具身智能领域,深圳企业科学家表现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共有智元、智平方、星海图、银河通用等4家企业的5位科学家入选,其中深圳企业智平方占据两席。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排名127097)及北大-智平方联合实验室主任施柏鑫(排名85577)均入选年度榜单。郭彦东同时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兼任教授。
智平方作为一家聚焦智能机器人研发的深圳企业,总部位于南山区,2025年完成数亿元Pre-A轮系列融资。其与北京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出的Alpha Bot机器人已应用于工业与康养场景,并获国际车企千万级订单。公司曾获2024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技术赛道亚军及“人工智能年度领航企业”。
有观察指出,具身智能作为科技竞争新高地,科学家的国际学术能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潜力与发展话语权。深圳企业在该领域的上榜,成为中国新兴科技产业高速成长的一个缩影。
医疗机构科研实力突出
在此次榜单中,深圳医疗机构的科研实力同样令人瞩目,凸显了深圳在临床医学与前沿基础研究领域深度融合的丰硕成果。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此次共有5位科学家入选,展现了其在重大传染病、免疫学及肿瘤学等领域的深厚科研积淀。名单包括卢洪洲院长(微生物学,全球排名22982)、张政副院长(免疫学,排名73269)、刘映霞教授(病毒学,排名103114)、杨扬研究员(病毒学,排名191280)和罗伟仁研究员(肿瘤学,排名198195)。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卢洪洲、张政、刘映霞、杨扬4位学者已连续5年稳居该榜单,这不仅体现了其个人卓越的持续创新能力,也反映了该院所依托的传染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已形成稳定、高水平的科研梯队和学术生态。
与此同时,深圳市眼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迟玮院长也连续第二年入选榜单,标志着深圳在专科医学领域的科研影响力正持续提升,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成效显著。
这些成就充分说明,深圳医疗卫生系统已成功将临床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动能,为加快建设一流健康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