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25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仁新机器人市场营销副总裁朱玉堂分享了智能化技术在矿业转型中的前沿实践。
朱玉堂指出,从勘探、掘进到运输分拣等环节,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正在矿业全流程加速渗透,而国家政策支持、劳动力短缺与安全生产需求共同构成了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朱玉堂介绍,当前智能化设备在矿山应用中已形成系统化布局,机器人及智能化设施在智慧矿山建设中也会逐步实现从单点应用向系统集成的重要跨越。
“矿山产业链涉及勘探、钻采、挖取、爆破,再到后续的运输、分拣、销售等流程。”朱玉堂表示,在勘探环节,无人机、雷达等技术已实现对矿产储量的初步检测;而在开采运输环节,掘进设备、爆破机器人、填充炸药机器人等已在国内外矿山初步投入应用。
朱玉堂称,目前在中央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过程中,很多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要求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智能化。其中,在高效、节能和安全性上对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了高要求。比如西藏正在建设的雅下项目、广州的粤水项目等等。
朱玉堂认为,多重因素推动行业迈向“少人、无人”的智能化终极状态。
朱玉堂指出,当前矿业面临招工难、施工安全压力大等现实问题,“目前人员的缺失,包括很多时候很难招到工人,而且很难招到技术好的工人”,而智能化设备恰好能够实现“高质量、高安全的模式”。
在谈到人工智能与数据孤岛问题时,朱玉堂指出,矿山各环节数据孤立是当前智慧矿山建设的主要瓶颈。“每一个板块都是独立的,比如开采,不管是人工开采还是设备开采、勘探、检测,这些数据都是孤立的,没有在一个大平台实现相互共享。”
朱玉堂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高效整合与智能调度。“用AI的方式可以把我们搜集到的数据建立一个大的平台,可以理解成我们经常提到的云端或者是一个大的工艺库或者是数据库。”
为解决数据孤岛问题,朱玉堂提出需要建立标准化、平台化的数据管理系统。“肯定要建立一个大的平台或者云端,要把所有的数据都归在这个平台里面,方便调取,方便使用。”他强调标准化是打破数据壁垒的关键,“要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所用的软件、平台、渠道互通,把每一道流程标准化之后,才能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
面对矿业智能化转型的挑战,朱玉堂呼吁行业形成合力。“这需要靠每一个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够逐步地实现,解决问题。”在他看来,智能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国家“双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具体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