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一冰在《苏东坡新传》中记载,天才文人苏轼的书堂前,竹柏杂花丛生满庭,吸引众多鸟雀在枝头筑巢。苏轼与弟苏辙常于春日观察幼鸟动态,甚至亲手喂养,与自然生灵和谐共处。这些鸟雀选择将巢筑于低枝,正是信赖人类的庇护可以抵御鹰蛇侵袭——在“有生之伦”的大地上,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人道精神正在被践行。
这种跨越千年的生态智慧与人文关怀,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9月23日,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绿色引领重塑未来——2025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下简称“大众中国”)生产环保部高级经理孙伟分享了这家深耕中国市场41年的跨国车企在可持续发展,以及在生产端绿色能源转型方面的战略蓝图、具体路径与显著成果。

孙伟介绍,“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涵盖自然、员工、社会和商业四大维度。其中,碳中和、循环经济、资源效率,以及生物多样性都是大众中国关注的重要领域。”
这表明大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深植企业战略之中,与整体业务运营、生产研发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2050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大众汽车集团是第一家承诺落实《巴黎协定》的汽车制造商。我们的目标是于2040年实现生产环节的碳中和,并在2050年之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孙伟介绍。
孙伟补充:“围绕这个愿景,大众中国基于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探索减排方法和路径,协同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系统性地推进碳减排工作。”
在生产环节的碳减排方面,大众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资料显示,2024年,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电力的双重加持下,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生产环节的碳排放相比2018年降低了51%,提前6年达成了阶段性目标。其中,中国区的碳减排高达69%,减少了近215万吨的碳排放,为集团的碳中和成果贡献了显著力量。
记者获悉,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两大支柱:绿色工厂体系的构建与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
大众中国在华已有9家工厂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另有2家获得省级“绿色工厂”认证。这些工厂在建筑设计、能源管理、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均达到高标准,成为绿色制造的典范。
在能源转型方面,大众中国大力推进绿色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其中,2024年全年绿色电力消费量高达7.95亿度,入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2025年9月23日颁发的“中国绿色电力消费TOP100企业”榜单,位居在华外资车企首位。此外,大众中国工厂的光伏装机总容量高达244兆瓦,位居行业前列,光伏发电可供10%的工厂年总用电量,不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还带来了约20%的能源成本优化效益。
探索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
大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并未止于碳减排,更延伸至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大众中国30多家工厂持续提升厂区生态绿化面积,厂区绿化面积超360万平方米,不仅改善了工厂的生态环境,还为候鸟提供栖息。此外,大众中国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的“绿带行动”公益林项目五年来拓荒植绿,在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地区种植乔灌木430万株,生态修复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相当于集团在华工厂工业占地面积的总和。
这些超越生产环保和节能减排的倡议,形象地说明了大众中国在积极践行集团regenerate+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愿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循环经济”是时下热门的可持续话题,亦是大众中国重点关注的议题。据了解,大众汽车集团早在30多年前,便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探索,研究车辆拆解与材料回收的可行性,包括探索“生产线倒转”用于报废车辆高效拆解的可能性。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后续的循环经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前,大众汽车集团已在德国建立了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的示范线。在中国,大众中国正在与产业链伙伴协同合作,探索建立高效、环保的电池闭环回收体系。整车回收商业模式也在探索和完善中。
大众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系统规划和持续创新的战略任务。从设定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再到绿色工厂、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扎实行动,大众中国正一步步将蓝图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