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随着来自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新鲜血液”的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开启全面发力的关键一跃。
9月2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
“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的进展,但距离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碳市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李高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好发挥市场功能,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根据生态环境部披露,自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三个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开立交易账户。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全国碳市场活力正在稳步提升。”李高说。2024年,全国碳市场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约44%,全年成交额180亿元,是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随着新年度配额预分配工作陆续开展,全国碳市场交易自3月起逐步回暖,2025年第二季度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上涨140%和87%。截至2025年8月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69.30元/吨。在全球碳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碳价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2025年以来,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有所增强。截至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较去年同比上涨232%。
绿色转型加速推进
“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了10.8%,碳市场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逐步成为企业制定减排策略的重要依据,价格走势对地方试点碳市场的价格风向标作用也逐步显现,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价格信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李高说。
据介绍,目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全部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四年来,通过低碳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措施,共有564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实现了配额扭亏为盈,盈余配额总量为5825万吨。按照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平均收盘价68.72元/吨(截至2025年8月底)计算,企业盈余配额约合40亿元。全国碳市场在推动减排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减排收益。
多方协同护航市场发展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对全面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明确,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结合节能减排的最新要求和碳市场发展,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徐少山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程精细化管理”是我国碳市场数据治理体系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作为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将继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协助企业落实相关要求,推动制度落地见效;积极适应《意见》中提出的核查机构“准入—退出—培育”的全周期管理机制建设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协助主管部门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标准提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夯实制度基础,制定出台“跨境碳交易管理办法”,健全与跨境交易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结算、税收、气候投融资等制度等,推动跨境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