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52.4万亿元,企业债与公司债协同发展;期货期权品种达157个,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十四五”期间一系列亮眼数据,印证了多层次市场体系对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关键支撑。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科创板、创业板纵深发展到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从丰富交易所债券市场产品到健全期货期权市场品类,“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稳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提升制度包容性和运行效率,有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股权融资功能的分层适配是首要支撑。“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接续推出“科创板八条”、科创板“1+6”改革等政策文件,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并将行业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启用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今年6月以来,“两创板”已新受理5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
北交所和新三板建设也取得新成效,推动更多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数据显示:北交所现有上市公司276家,新三板累计服务企业超1.4万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占比近八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新三板累计向沪深北交易所输送上市公司740家。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突出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导向,股权融资渠道不断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的同时,持续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流向优质科技成长企业。
精准引导资源配置也离不开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52.4万亿元,截至2025年8月底,托管面值超34万亿元。债券业务、产品创新稳步推进,2021年3月试点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目前已累计发行1.77万亿元。
同时,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统筹做好地方融资平台、房企债券风险化解与合理融资支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十四五”期间,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
今年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后整体规模快速突破1100亿元大关,近期第二批产品相继上市,市场参与主体持续扩容。汪毅建议,下一步应继续加快科创债ETF的推出,并积极发展可交换债、可转债等股债结合产品,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类。
“十四五”期间,期货市场日益发挥重要功能。一方面,新上市了61个期货期权品种,品种总数达157个,广泛覆盖农业、制造业、金融、航运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使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惠及千厂万企、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价格影响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期货市场法人客户持仓占比达65.34%,较2020年增加7.94个百分点,期货已成为众多产业企业经营的“必需品”。
有行业内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大部分期货品种已成为境内贸易定价基准,原油等对外开放品种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定价影响力,助力企业提升跨境经营能力。
此外,作为支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手段,REITs市场持续被注入发展动力。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注册公募REITs产品79只,募集资金近2000亿元,市值突破2100亿元,基础资产覆盖高速公路、产业园区、数据中心等领域。在中航基金总经理助理、不动产投资部总经理宋鑫看来,未来,公募REITs资产类型还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使更多基础设施融资主体从中受益。
做好资本市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表示,下一步要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
从板块协同到制度创新,多层次市场体系正在重塑资本市场的功能基因。可以预期,随着各交易所板块提质扩容、债券市场改革深化、期货品种创新提速,多层次市场体系将更精准对接实体经济需求,让资本市场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