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已有42家港股公司退市,其中20家企业被取消上市地位,20家企业完成私有化,2家企业自愿撤回上市地位
今年以来,港交所在拥抱优质企业上市的同时,也在通过强制不合格企业退市、打击相关公司高管违规行为,净化港股市场。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3日,已有42家港股公司退市,其中20家企业被取消上市地位,20家企业完成私有化,2家企业自愿撤回上市地位。去年同期,则有33家港股公司退市,其中21家被取消上市地位。
与此同时,香港监管系统精准问责,直指侵害投资者权益的上市公司高管,通过公开谴责失职行为、展开纪律行动甚至取消不适任人士的董事资格等方式,从源头提升港股公司治理水平。
问题公司加速出清
截至9月23日,今年港股市场迎来了64家IPO企业。与此同时,42家港股公司退市,退市企业数量约为IPO数量的66%,港股市场“有进有退”的良性循环格局正在形成。
9月11日,中国普甜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普甜食品”)被取消上市地位。普甜食品退市根源可追溯至内部的“致命伤”。2023年3月29日,普甜食品公告称延迟刊发2022年业绩报告,并发出盈利警告。延迟刊发业绩报告的原因是公司需要更多时间处理审计师提出的未决要求,包括预期信贷亏损拨备统计等。普甜食品未能解决审计机构的疑虑,是其停牌乃至退市的直接原因。
年内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的还包括凯升控股、中国恒大、诺发集团、常满控股、中泛控股、西王特钢等。“这些被强制退市公司有一些共性,如财务与合规持续恶化,无法满足持续上市的财务标准;信息披露缺失,未能按期披露定期报告或重大事项;股价长期低迷,流动性趋于枯竭;治理结构失效,内部控制薄弱,高管违规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胡继晔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快速除牌”机制:根据相关上市规则,主板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8个月、GEM上市公司若连续停牌超过12个月,港交所有权取消公司上市地位。这一机制的严格执行,显著提升了港股市场的出清效率。
被取消上市地位的企业中,传统行业数量较多,涉及房地产、建筑施工、钢铁冶炼、印刷包装等领域。“这些退市企业往往具有重资产、高杠杆、强周期性的特点,当面临经营压力时,未能及时进行技术革新或业务转型,盈利能力持续恶化,因而被市场淘汰。港交所严格执行退市机制,向投资者释放出了信号,即港股是一个‘优胜劣汰,动态更新’的市场。”胡继晔说。
失职高管被监管问责
在出清绩差公司的同时,香港监管系统也在持续加强对失职个人,尤其是上市公司高管的问责力度。
据港交所官网披露,今年上半年,被港交所执行行动及制裁的主要是个人,其中被公开谴责的个人达18人,去年同期为13人。仅由规则执行部发出针对个人监管信函的为40人,去年同期为46人。港交所发出针对个人不适合性声明的为26人,去年同期为5人。
今年6月25日,元宇宙云科的三名前董事因违反监管规定被港交所采取纪律行动,纪律行动包括董事不适合性声明及谴责。2023年12月,港交所已取消元宇宙云科的上市地位。
“香港监管系统对相关退市公司前董事的追责,说明了公司退市不代表责任豁免。发出‘不适合性声明’等制裁,能够督促其他上市公司高管在任期内勤勉尽责。”胡继晔说,“从上半年香港证监会、港交所对失职高管的打击案例来看,失职高管主要存在涉及财务风险的重大交易未能尽责、内控治理存在缺陷、存在欺诈交易等情况。”
今年7月11日,香港证监会公告,奇峰国际5名前高管被禁业五至十年。香港证监会调查发现,奇峰国际在2007年至2014年间的收购项目是相关人士策划的骗局,旨在亏空和挪用奇峰国际的资产。5名前董事承认未进行合理及妥善的尽职调查。奇峰国际也因此蒙受了重大损失。2020年,奇峰国际已从港股退市。
“尽管这起欺诈行为跨越多年,香港监管系统仍通过追溯调查实现追责,此举向市场明确传递信号:无论违规行为发生时点如何,只要证据确凿,相关责任人仍会受到处罚。”香港一名投行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香港证监会对欺诈行为的追溯将持续净化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