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微短剧市场爆发式增长,头部影视企业纷纷下沉,影视基地也忙着开发新场景。不仅是在国内,凭借着快节奏,低门槛的特点,国内热播的短剧漂洋过海,也正在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迅速升温。
北美市场如今已成为中国本土之外最大的微短剧“战场”。2023年到现在,几百个美国本土短剧剧组如雨后春笋涌现,单剧生产周期从半年压缩到15天。
制片人林磊琪深耕海外市场,2024年,他与团队打造的爆款微短剧在海外短剧平台播出后,在美国地区获得近6000万播放量,他向记者介绍,跑马圈地的微短剧作品主要分两大阵营,一类是将国内爆款短剧翻译配音后登陆北美平台,占据约90%北美市场份额的 “译制短剧”,林磊琪选择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制作美国本土精品短剧。

传统影视公司凭经验布局短剧出海,新媒体影视公司早已扬帆出海。杭州的一家微短剧企业正在与一家澳大利亚短剧承制公司合作,根据中国提供的剧本,挑选外国演员,在海外完成拍摄。公司合伙人蒲素说,短剧对演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优秀的海外短剧专业演员开始变得很抢手。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头部微短剧平台海外内购收入(海外微短剧平台应用的充值付费收入)约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多款App跻身全球下载与收入榜单前列。

伴随着短剧出海市场的不断扩大,丰富的拍摄场景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杭州临平影视拍摄基地,拥有1.5万m²室内实景,8000m²户外街景。

这个基地打造了“一分钟生态圈”——住宿到工作、工作到就餐、换景转场均在一分钟内完成。日均3到5组摄制组、超过400人在20座智能影棚中昼夜运转,每12小时便有一部短剧杀青,上半年产量已突破400余部。

今年八月,“横店国际短剧联盟”推出了HISDA暑期项目。该项目借助横店庞大的实景资源,通过表演培训和行业资源整合,培养各个国家的新人演员,助推他们更快走向国际。

除理论课程之外,项目还安排学员走进短剧拍摄现场,感受制作环境。

微短剧要实现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仅依靠内容创新和流量运营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从商业模式、制度保障与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平台方不仅要提升内容迭代和用户运营的系统能力,也要加强与海外主流平台和制作机构的产业协同,共同拓展微短剧的全球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