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召唤。
9月23日,以“绿色引领重塑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行动大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作《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新征程》主旨演讲。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
张永生指出,“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两山”理念的原创性在于,它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视为相互冲突关系的传统发展观,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二者是一个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在工业革命开启现代经济增长进程后从未有过的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张永生介绍,工业革命以后建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理念认为,环境和发展是相互冲突的关系。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试图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的两难中寻找一个平衡,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在张永生看来,“两山”理念已成为衡量新旧发展理念和新旧发展模式的一个标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是否属于新发展理念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其如何看待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若认为二者相互冲突,便是传统发展理念;认为二者相互促进,则是新发展理念。”张永生强调。
关于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冲突问题,张永生表示:“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人类。生态文明代表比传统工业文明更高的智慧。同时,要重塑发展的底层逻辑,回到发展的初心。GDP只是手段,美好生活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张永生认为,有了新发展理念指引和对美好生活重新进行定义,对应的发展内容、资源概念、商业模式、体制机制和政策就都会发生系统性转变,进而实现环境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
“两山”理念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概念
在张永生看来,“两山”理念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概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解决之道,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不过,张永生认为,这一概念需要在“两山”理念下进行重新定义。他指出:“该定义是在传统发展模式的框架下提出的概念,隐含地认为环境与发展之间必然相互冲突,当代发展和未来发展也相互冲突。”同时,张永生还认为,联合国制定的SDGs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所以难以实现,也是由于这些目标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实际上是相互冲突的。要实现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根本上必须回到生态文明和“两山”理念框架下,彻底实现绿色转型。
“‘两山’理念可以赋予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定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可以转化为政策,转化为企业的行动。一旦走向绿色发展,就可以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共赢、当代和未来的共赢、国与国之间的共赢。”张永生表示。
“两山”理念加快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张永生指出,可持续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十字路口。从国际上看,个别大国将其国内危机归咎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全球化,走的道路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从国内来看,在经济复杂的条件下,一些人对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便有所动摇。实际上,如果跳出传统发展思维,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更可能推动经济结构跃升至一个新台阶。
张永生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生态文明等同于狭义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背后是整个发展范式的转变,甚至是文明形态的转变。目前,中国已经从狭隘的环境保护走到生态文明建设。它是对底层发展逻辑的重塑。一定要跳出传统工业文明的思维框架,而不是试图在过去的传统框架下“修修补补”。
“两山”理念让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的盈利机会
在张永生看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我们不能指望用道德召唤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要让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大量的商业机遇。”
张永生以ESG举例。过去有观点认为,ESG将会减少企业利润。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很多企业通过ESG可以找到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反而提高了盈利。比如,企业重视ESG有利于提高社会认同感、信誉也会进一步增强。
“企业一定要认清大势,顺应大势。目前,绿色发展就是大势,就是企业的风口。与此同时,要在‘两山’理念下重构政府和市场职能及其关系,重新定义营商环境。”张永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