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新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美好画卷。在新疆快速发展过程中,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郑商所增强政治担当,充分发挥期货品种优势,在服务新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出实招、见实效,为富民兴疆贡献了期货力量。
多措并举服务新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依法治疆、富民兴疆。2023年以来,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先后提出“五大战略定位”和“十大产业集群”,以粮、棉、果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其中,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逐年提升,2024年占比92%,棉花和纺织服装业产值超2200亿元,吸纳100余万人就业。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郑商所一直在积极贡献期货力量。
上市品种工具,丰富服务新疆抓手。郑商所密切关注新疆实体产业发展,先后上市红枣期货、尿素期货及尿素期权、红枣期权、白糖系列期权。其中,红枣期货填补了国内特色干果类期货空白,配套期权满足了产业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白糖系列期权有利于涉糖疆企降低风险管理成本。目前,郑商所上市的47个期货期权品种中,棉花、红枣、白糖、尿素、甲醇等10余个品种工具与新疆纺织、特色林果、化工等实体产业密切相关,服务产业风险管理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
完善规则制度,贴近新疆产业发展。郑商所紧跟现货市场变化,及时完善棉花、红枣、白糖等品种业务规则。围绕红枣期货,增加车(船)板交割和厂库交割方式,对旧产季的红枣参与交割进行规范,明确车(船)板交割预报;引入做市商制度,持续促进棉花、白糖等品种连续活跃。此外,不断优化交割库布局。2017年将棉花基准交割地调整至新疆,突出新疆棉花主产区地位。2020年以来,在新疆累计增设1家白糖交割厂库、5家棉花交割仓库、6家红枣交割仓库及3家红枣交割厂库,当前郑商所在新疆地区共设23家交割库,并与新疆相关产业状况保持动态适配。
加强市场培育,提升新疆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2020年以来,郑商所联合新疆证监局等单位,举办“乡村振兴论坛”等产业活动共8次,开展新疆特色期货品种市场活动50余场,针对新疆地区国企、上市公司举办专业培训40余场,先后遴选冠农股份等12家疆内“产业基地”,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期货市场。
打造特色模式,提升服务新疆质效。郑商所在新疆累计支持开展59个“保险+期货”项目,为约83万吨、79亿元货值的棉花、红枣、甜菜糖提供风险保障;陆续引入期货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丰富“保险+期货+N”服务内容,探索金融综合支农新途径。形成“麦盖提样本”“阿拉尔模式”等期货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其中,2023年麦盖提红枣“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项目获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此外,郑商所积极引入商业银行开展期货标准仓单买断式回购业务,上线以来累计为约180万吨棉花仓单提供融资逾260亿元,帮助新疆企业缓解资金难题。
培养期货人才,助力产业生态构建。郑商所先后与新疆证监局、自治区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2017年专门设立郑商所乌鲁木齐服务与发展中心。近8年来,郑商所持续在新疆开展“期货知识进校园”活动,惠及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7所高校的1.1万名大学生,支持会员在新疆举办企业服务活动近60场。
期货服务新疆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期货助力新疆农民稳收增收。2024年,新疆地区常住乡村人口1040万,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近四成。郑商所立足棉花、白糖、红枣等与新疆农业紧密相关的品种,积极发挥期货功能,助力农民稳收增收。
“保险+期货”为农民构建起风险保障长效机制。2016年以来,郑商所陆续在新疆麦盖提、阿拉尔、若羌等27个地区开展“保险+期货”项目,从分散试点到县域覆盖,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期货+订单+银行”等利益联结机制,逐年增量扩面,不断优化完善,累计惠及农户近8万户、赔付2.34亿元,切实促进了农民稳收增收。
红枣期货价格提升枣农议价能力。长期以来,新疆红枣主要依赖客商收购,市场信息不透明,枣农议价能力弱。红枣期货上市以来,新疆枣农可以通过期货价格预判收购价,议价能力显著改善。2021年新疆红枣因高温减产,枣农根据期货价格成功将收购价从5元/公斤提高到8元/公斤,收入有效提升。
期货助力产业带动农民就业。新疆利华棉业创新“期货+订单+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流转建成棉花高标准种植基地120万亩,帮助当地农民实现600~700元/亩的土地流转收入,并带动6万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疆麦盖提红枣产业园设交割仓库后,带动当地形成集种植、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创造300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农民获得“红枣种植和工资”双份收入。
促进新疆企业稳健经营。越来越多的新疆企业深度融入期货市场,通过期现货“两条腿走路”,提升经营稳定性。郑商所在新疆的期货法人客户数近5年来增长1倍有余,企业期现货综合经营模式日益成熟。2023年,新疆棉花主产区恶劣天气引发减产预期,棉花期货价格从14000元/吨升至17500元/吨。新疆某轧花厂收购1万吨籽棉(折合皮棉4000吨),在价格高位针对50%的预期产量卖出400手棉花期货2401合约。此后储备棉投放带动棉价回落,期货空单平仓盈利2000元/吨,现货亏损800元/吨,期现合并后实现净盈利。另外,中棉集团在新疆收购加工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40万吨。该企业采用“收购—比例套保—调整敞口—基差点价销售”的经营策略,通过精细化套期保值操作,收购加工与经营销售有序进行,实现“盈利有预期,规模有增长,风险有控制”,经营稳健性得到有效保障。
助力棉纺企业管理全链条风险。棉花期货功能发挥显著,郑商所在新疆棉花交割库容占全国的80%,便利新疆棉纺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和交割。近年来国际因素持续冲击棉纺产业,新疆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2024年4月,郑商所推动棉纱期货规则进一步修订完善,优化基准交割品质量标准、扩大替代交割品范围、延长仓单有效期并调增交割单位,从2503合约开始适用。修订后棉纱期货流动性不断改善,2025年上半年日均持仓超2万手。其中,棉纱行业龙头数智世界集团一方面利用棉花期货锁定生产成本,棉花买入套保量占现货年使用量的50%,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棉纱期货卖出套保,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疆棉纱产能达270万锭。
助力稳定棉纺上下游产业链。目前,棉花购销已基本完成传统“一口价”向基差定价的转型,基差贸易占比81%,较2020年提高47个百分点。基差贸易将交易中的绝对价格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使传统贸易模式中买卖双方间的对抗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稳定了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市场服务日益完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等主体积极探索含权贸易、累沽累购期权等创新模式,更好满足了中小棉纺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稳定性和竞争力。
提升新疆红枣产业化水平。新疆红枣产量领先,却长期面临品质不一、产业链短等多重挑战。近年来,依托红枣期货赋能,新疆红枣产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其中,期货标准推动新疆红枣种植产业升级,针对行业痛点细化品级标准,明确了基准品果粒数180~230个/千克、均匀度允差≤60%等关键指标,建立分级与升贴水机制,推动红枣“优质优价”真正落地,促进了“行间能行车、株间可过人”的规范化枣园普及,提升了红枣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商品果率。交割标准的明确及交割需求的增加,推动当地红枣产业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带动新疆红枣日加工能力从30~50吨跃升至200~300吨,本地加工占比从10%提升至40%。例如,阿拉尔市聚天红果业等龙头企业引进智能化生产线,日加工能力突破500吨,当地加工比例最高突破90%,改变了“新疆种植、沧州加工”的传统格局。
带动新疆红枣产业链集群发展。红枣交割库的设立及仓单加工需求有效带动了当地配套设施建设,纸箱包装、物流运输、质检中心、红枣精深加工等企业纷纷成立,加速了全产业链联动发展。2024年,新疆红枣产业链各类企业超2900家,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第一师阿拉尔市围绕红枣期货交割库建成1个红枣交易市场、1个质检研发中心及8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超3万吨,提供从收购、分选、仓储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特级枣直接销售到消费终端,一二级枣进期货交割库,三四级枣制成枣泥、枣片等,探索出分级分类销售和高附加值加工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强化政治站位,在兴疆事业中展现新作为。在未来工作中不断深化市场服务,助力新疆棉纺、农林、能源等产业稳健发展;不断优化交割仓库布局及期货业务规则,提升服务质效;加强与新疆各高校的对接,培养更多风险管理人才;积极研发上市与新疆产业相关的期货品种,持续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