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则“弹射电池”的技术设计引发了争议,该技术设想在电池发生热失控等危险时,将其瞬间弹射离车,以保护车辆和驾乘人员。但舆论的焦点迅速从技术本身转向了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一个重量很大的电池包被高速弹出,会给周边的行人和车辆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这一争议反映出目前汽车领域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创新要“正练”,不能“邪修”,不能只想着酷炫、夺眼球、博流量,而是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有媒体采访技术相关方,得到的说法是,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弹射。但如何保证能实现这一设定?发生了误弹射怎么办?生命安全不是简单的概率论,更不是一个技术是否完善的问题,而是一个创新方向和认知的问题。这种思路就不应该出现在解决车辆电池安全的设计上。
汽车始终在公共空间中运行,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应用场景,是社会化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其安全设计绝不能只局限于车厢之内的“个体安全”,而必须扩展至对车外行人、车辆乃至整个交通环境的“社会安全”负责。真正的技术创新,应是致力于从电芯化学体系、热管理系统、物理防护结构等根本层面提升电池的安全,让危险尽可能不发生,而非思考如何“扔掉”危险。
汽车不是简单的电子消费品,而是直接和人们的生命安全相挂钩,每一次上路,都承载着不可推卸的生命安全责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消息称,小米汽车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相当于已交付量的约30%。召回的主要原因是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就在小米宣布召回的两天前,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了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其中不少内容就是针对此前车辆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发生的一些事故。
作为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小米将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注入了汽车产业。这种模式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加速功能更新有积极意义。但汽车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有着本质区别,其使用环境要复杂得多,产品生命周期长,且与生命安全直接相关,任何一个微小的缺陷,在长期、高强度的使用下,都可能被放大为导致严重事故的导火索。召回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更负责任的行为应是在交付前就将隐患降至最低。
手机死机可以重启,而生命却没有重启键。汽车技术创新必须以安全为不可撼动的基石,必须遵循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真实、长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追求“上市速度”和“技术亮点”的同时,对供应链的严格管理、对零部件的耐久测试、对整车可靠性的极致验证——这些传统汽车工业百年积累下的“笨功夫”和“硬道理”,丝毫不能打折。汽车的创新是“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不能用“互联网速度”冲击“汽车工业深度”。
当前,一些车企过于强调自动驾驶的级别、智能座舱的算力、零百加速的秒数这些具有强烈消费电子色彩的“参数”,却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对车身结构安全、底盘调校功底、三电系统可靠性等汽车核心价值的坚守。这容易误导消费者仅凭科技配置“堆料”来做出购买决策,而忽视了车辆作为机械产品的本质属性。技术创新应当服务于提升这些核心价值,例如通过新材料增强被动安全,通过更精准的控制算法提升能耗效率和驾驶平顺性,而非本末倒置。满足消费者实际需要,意味着首先要满足其对安全、可靠的基础性需求。
电动化、智能化无疑是未来所向。但越是处于技术变革的激流之中,越需要牢牢握住“安全”这根定海神针。创新是油门,安全是刹车,能跑多快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危险到来前能及时停下来。创新可以天马行空,但安全必须脚踏实地。在汽车行业,最前沿的科技应用不应是最炫目的,而应是最让人安心的。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深厚工程技术积累之上的水到渠成,是本着对生命无限敬畏的科学审慎前行。
汽车产业的竞争是关于长期主义、工程精神与用户真正信任的竞争。安全,是工程师笔下最关键的代码,也是企业决策中最应坚守的算法。在安全的坐标系里,从来没有“试错”二字,只有“万无一失”的标准。每一次放下方向盘后的安全抵达,都是对严谨科学和敬畏伦理的最高褒奖,也是汽车企业勇攀高峰的坚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