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网约的公交车、精准沿着预设线路在马路上运营行驶的“胶轮列车”、“上天入地下海”完成各种任务的高端装备、背着“时空背包”的人形机器人……9月24日,在湖南省株洲市开幕的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下称“北斗峰会”)上,各种北斗新应用新业态令人啧啧称奇,见证着北斗不仅“从天边到身边”,更是“从应用到产业”,并正在加速“从中国到世界”。
在北斗峰会举办地湖南株洲,闹市区里穿街走巷的哈啰无人驾驶出租车正是本届峰会北斗应用的“明星”之一。打开哈啰手机App,选择自动驾驶,就像打网约车一样选择目的地,即可招来一辆驾驶席上无人的出租车。据相关人士介绍,这种投入试运营不久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前沿信息技术等的赋能下实现了厘米级定位,能精准规划行驶路线,还能智能优化路径选择。
走进株洲国际会展中心,在室外展区,轨道交通装备、无人水面艇、大中型无人机等实体设备一字排开,长三乙火箭、“奋斗者”号深潜器,以及中车动车组、“云尚巴士”、“智轨”等一大批陆、海、空的高端应用模型或实物也陈列其间,直观展现北斗在“陆海空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室内展区,不时“路过”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众多中外参观者,机器人背上的千寻位置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时空算力背包”,是“TA”能胜任引导、巡检、取快递等复杂室外任务的“秘籍”,而这也是北斗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的成果。
从工程施工到气象预报,从精准农业到公共安全,从物流、水利到测量、测绘等领域,助力实现畅行、智造、安澜……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北斗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润物无声”服务大众。
“北斗在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规模近5000万台套,在手机、汽车等消费领域的应用保有量突破20亿台套。”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相里斌在北斗峰会开幕式上列举了一系列数据。相里斌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重要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
峰会上发布的《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下称《蓝皮书》)显示,目前北斗已经构建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我国北斗产业总体产值达5758亿元,同比增长7.39%。
更为重要的是,北斗产业价值链开始由“普遍可用”向“高精度增值”跃进,其核心特征是:基础设施公共化、能力服务订阅化、价值交付场景化。随着北斗时空数据逐步成为可确权、可定价、可流通的核心生产要素,商业运营正由“产品交付”向“数据运营”的范式演变,商业模式已全面进入“生态共建、场景裂变、多元分成”的新阶段。
此次北斗峰会还集中发布了33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北斗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其中,华大北斗的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SoC芯片,首次捕获卫星信号的时间不超过两秒;千寻位置的MC382系列产品,以自研芯片为“底座”,突破行业瓶颈;武汉大学和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联合研发的“低空经济·天鉴操作系统”,助力实现空域集约化利用,衔接空管、通信等系统……时空信息领域芯片、模组、终端及全场景解决方案首次集中发布,展现了我国北斗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的最新进展,彰显了北斗系统正在从“建成好用”迈向“用好用广”的发展态势。
从本届峰会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北斗”走向“世界的北斗”的步伐更加坚实。《蓝皮书》介绍,截至2025年,北斗服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与服务,全球北斗功能移动终端覆盖率超50%。国际标准对接也取得进展,已纳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本届峰会22个重大签约项目包含了多个国际项目,标志着北斗规模化应用加速突破地域限制,从“国内深度渗透”迈向“全球价值拓展”。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相里斌表示。
“未来,北斗系统在我国深空探测、航天航空等领域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表示,下一代北斗将进一步完善全球信号与服务能力,服务于深空探测,“从地面走向深空,构建全方位的时空基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