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广袤大地,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变革。近年来,新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天山南北生机盎然,处处涌动着绿色发展的热潮,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绿进沙退荒漠绽新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改写“死亡之海”。
“沙漠与绿洲的较量,在这里已持续了上千年。”新疆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农民艾则孜·买提肉孜,至今仍不愿回想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日子。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场干热风袭来,刚破土的棉苗被连根拔起,农民的心血转眼付诸东流。
转变,始于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绿色征程。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新疆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
柯柯牙工程见证了“全民治沙”的力量。工程启动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齐上阵,390万人次、超过50次植树造林绿化大会战,将昔日满目疮痍的荒漠,一点点改造成生机盎然的绿洲。
2024年11月28日,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全面合龙。一道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横亘沙漠边缘,这不仅是新疆治沙的里程碑,更成为世界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在于田县,当地跳出传统治沙思路,首创“梯田治沙”模式,这一创新不仅较传统治沙成本降低40%,耗时缩短一半,更通过立体固沙结构,同步强化了植被固沙的长效性。
在沙雅县,智慧治沙平台的运行让治沙更具“精准度”。监控大屏幕上,土壤湿度、风速等数据实时跳动,自动调节的滴灌系统精准作业,让每一滴水资源都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新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42.8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平均植被盖度由12.08%增加到13.2%,荒漠化和沙化首次实现面积“双缩减”、程度“双减轻”,结束了新疆作为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
绿色,不仅带来生态之变,更馈赠以发展机遇。
于田县的药材市场上,肉苁蓉和玫瑰花交易兴旺——这里的肉苁蓉产量占全国85%,带动上万人就业,“沙里淘金”正在成为现实。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区里,46万亩新疆杨、文冠果等生态和经济林,让生态收益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阿克苏市柯柯牙镇,防沙治沙的“硕果”——冰糖心苹果,坐专列、乘专机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苹果、红枣、核桃……在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造林中,超过六成是经济林,既能防沙治沙,又结出致富硕果。
今日新疆,沙漠依然存在,但其边缘已竖起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城”。站在胡杨林观景台上眺望,人们用双手书写的这场千年之变仍在继续。绿色,正一寸寸生长;希望,在一尺尺延伸。
河湖焕新清水映蓝天
新疆大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山川湖泊尽显灵动。
塔里木河畔,滔滔河水向着广袤的胡杨林奔涌而去。这是一场持续了25年的生命接力,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看,这片胡杨林能喝上水了!”2025年8月,在沙雅县哈德墩镇的一处引洪渠前,护林员依布拉依木·阿合尼亚孜指着正在引水的渠道,脸上洋溢着笑容。作为沙雅县胡杨林保护中心达朗塘木中心管护所所长,他在这片林地已经守护了17个春秋。
“十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河道断流,胡杨枯黄,风一吹就是漫天黄沙。”依布拉依木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胡杨林感慨,“现在好了,每年都能引来生命之水,你看这些胡杨,枝叶多茂盛!”
依布拉依木口中的“生命之水”,正是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核心工程——生态输水工程。自2000年启动以来,向塔里木河下游输送生态水量累积超过102亿立方米。数字背后,是一条重获新生的河流和一个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恢复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塔里木河畔的秋日美景。当地居民开办的农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生态“含绿量”正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天山南北,河湖焕新。近年来,新疆全面推进河(湖)长制,3355条河流、121个湖泊分级分段明确了河湖长、河湖段长,众多河湖“有人管”且“管得好”,真正实现还水于河湖,还绿于自然,还景于百姓。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的加大,近年来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干部杨丽红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乌—昌—石”区域作为新疆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大气污染曾是突出问题。为换回蓝天常在,新疆加大治理力度,连续3年将“乌—昌—石”区域及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开展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整治系列行动、开展“一企一策”污染治理、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经过不懈努力,“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天山北坡城市群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0%,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重污染比例为2.1%,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9.7%,重污染天数减少35天。
产业转型绿色强基底
天山南北,“风”“光”无限好。
一块块光伏板随山地走势连绵起伏,光伏板下青草日渐茂盛,羊群悠闲漫步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牧羊,是光伏基地也是牧场。天山北麓,中国绿发尼勒克县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牧光互补”模式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项目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光伏板的铺设减少了风对植被的影响,减少水分蒸发,遏制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趋势。”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伊犁运检中心经理刘永说。
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年来新疆的新能源发展实现“加速跑”。截至2024年底,全区新能源装机10388万千瓦、占总装机的54.96%,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
逐“绿”而行,新疆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新疆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工业领域呈现工业增加值增速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升、新能源装机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的良好发展态势,新型工业化“含绿量”显著提升。
构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深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节能减排十大工程”,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克拉玛依市、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纳入国家碳达峰首批试点名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化工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新疆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步履坚实,美丽新疆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