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4日电(记者左雨晴)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9月23日,“国家标准走基层——甘肃省重点行业碳排放系列国家标准宣贯会”在甘肃兰州举行。
会议针对五项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开展权威解读与系统宣贯。邀请参与标准制定的国家级技术专家团队亲临现场,聚焦能源、化工、有色、新材料等五大关键领域的碳排放量化方法、监测规范、报告要求及核查要点进行了专业解读。
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关键在于统一、公平、可量化、可交易的标准体系。若无明确标准支撑,碳市场将陷入数据混乱、交易失序的困境,难以发挥市场化减排作用。那么,碳排放标准的实施,如何具体赋能甘肃企业参与碳市场,实现“减碳变现”?

9月23日,“国家标准走基层——甘肃省重点行业碳排放系列国家标准宣贯会”在甘肃兰州举行。
甘肃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之一的兰州金石资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深度参与了全国碳市场特别是甘肃重点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系列国家标准的发布,是该公司一切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石”和“准绳”,确保了开展碳核查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
“在过去,企业自行填报碳排放基础数据时往往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排放因子不准确等问题。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建立了‘数据采集-交叉验证-现场核查-专家评审’四步工作法,通过核查发现并纠正了企业的能源统计偏差,这些纠正不仅提升了数据质量,更为企业节能降碳提供了精准方向。”他说。
例如,某化工企业原先燃煤消耗统计存在约8.5%的偏差(燃煤用途存在转供其他企业情况)。通过应用国家标准中的计算方法,使碳排放数据准确度得到提升。这种精准化不仅满足了监管要求,更让企业真正摸清了“碳家底”。
据介绍,甘肃省以国家碳排放标准为引领,以市场化手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企业明确碳排放核算边界与减排责任,主动优化能源结构、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目前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6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中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连续5个年度提前100%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市场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碳排放配额交易量达1502万吨,交易额9.25亿元。
数据显示,对标全国2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65%的目标,甘肃省碳强度累计已下降56.3%,为全国碳市场扩围与气候投融资创新提供了“甘肃经验”,对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降低行业减排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