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4.00%—4.25%,为年内首次降息,也是时隔9个月后重启降息。消息一出,恒生指数应声下跌,并陷入调整。记者注意到,市场对本次降息其实早有预期,机构普遍认为,目前港股的波动,是降息预期兑现后的短期市场情绪释放和技术性调整。
与此同时,主动外资在上周转为流出港股。据机构数据统计,9月15日至9月19日,港股与ADR主动外资流出7487万美元,此前一周为流入6402万美元;南向资金流入也有所放缓,上周流入368.5亿港元,此前一周流入608.2亿港元,日均流入73.7亿港元,此前一周日均流入121.64亿港元。
这些现象表明,机构对港股后市看法存在一定分歧。但总体而言,多数机构认为,港股中长期上行可期。与此同时,港股市场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其中涉及IPO的部分引发市场再度关注。
港股已成优质资产聚集地
慢牛长牛可期
招商国际指出,目前外资对于包括港股在内的中国资产仍处于低配状态,未来有很大的增配空间。降息导致美国与新兴市场利差收窄,美元走弱,或推动国际资本流入港股等新兴市场。与内地相比,香港没有资本账户管制,有望更加直接地受益于本轮降息。并且港股正处在全球估值洼地,叠加中国“新经济”资产的盈利支撑,中长期有望上行。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之下,国内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次降息总体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并不太大,当前A股和港股已经开启一轮慢牛长牛行情,有望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建议投资者保持信心和耐心。
对于港股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基金经理田希蒙分析,受益于市场化的制度土壤和支持性的政策东风,港股已成为优质资产的聚集地。资金面上,港股受到公募基金青睐,且南向资金持续买入,内地资金对港股低估值资产的配置需求日益旺盛,全球资金再配置的需求也有望打开港股的再定价窗口,叠加风险偏好回暖,港股优质特色产业优势或更加凸显。
港股迎新一轮改革举措
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
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有望为港股持续注入流动性的同时,港股市场也将迎来更多的创新改革举措。今后,香港将采取多项措施持续强化港股市场,包括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在香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在港交所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推动港股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等。
其中,涉及多项有关港股IPO的举措引发了市场的又一轮关注。事实上,为了吸引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及中概股回流,香港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3年,港交所在上市规则中纳入了针对特专科技企业的新章节(18C),为一些还没有商业化,或还在商业化初期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便利。2024年9月,港交所又降低了特专科技公司的IPO门槛,为发行人和投资人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今年以来,香港金融市场的集资能力和流动性水平保持全球领先,多项关键指标表现亮眼。今年前8个月,香港新股集资总额约1,350亿港元,同比增长近六倍,排名全球第一,其中新经济公司的集资额占比超过七成。目前还有约220家公司正在排队上市,其中近一半是科技企业。
港股IPO火热,“A+H”上市也是消息频传。据记者粗略统计,截至9月19日,今年已有超过60只新股登陆港股市场,其中11家为“A+H”两地上市,多数来自新能源、医药、生物科技、TMT和消费等新经济行业。
天风证券指出,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加速“本地化”的趋势下,仅靠A股融资支持海外资产配置存在外汇结算、资本项目审批等现实障碍,而港股平台的高自由度资本账户机制,可以成为支撑A股上市公司“走出去”的关键跳板。7月刚在港交所上市的蓝思科技此前表示,公司决定赴港上市意在深化全球产能布局。同时,在港交所上市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广泛的国际机构覆盖,提升全球投资者认知度。正在积极推进H股上市的A股风电塔筒龙头大金重工表示,申请H股上市的核心目的在于进一步夯实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通大海工业务在国内与海外的“研发—制造—海运—交付”全流程。
此外,港股体系完备、机制灵活的再融资体系也颇具吸引力。企业上市后可以根据战略需求,灵活进行资本运作安排。比如,大股东可通过配发旧股实现减持;企业也可以采用供股的形式,向现有股东按比例发行新股募集资金;还可通过“代价发行”的方式,以发行股份作为支付手段来收购资产。今年以来,港股上市企业的再融资活动也非常活跃。今年以来截至8月底,香港上市企业的再融资额约3,600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规模更是同期新股集资额的两倍以上。
内地券商在港大有可为
港股市场的繁荣也促成了内地券商国际业务的高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随着港股回暖,头部券商以香港为核心战略枢纽,国际业务强劲增长。
据中证协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内地券商共设立36家境外子公司,其中35家落户香港,境外子公司总资产达1.64万亿港元,同比增长20.45%。
具体来看,据Wind统计,中信证券上半年实现境外业务收入近70亿元,继续领跑行业;中信建投上半年实现境外业务收入超7亿元,同比增长超107%;此外,中金公司、国泰海通和广发证券的境外业务收入增幅都超过70%。
中信建投董事长刘成在中信建投证券2025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表示,面向未来,香港通过强化内地与全球的链接,巩固和增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独特角色定位,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我们相信这种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难以复制的,香港金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在此背景下,内地券商凭借对内地政策与产业逻辑的深刻理解,对香港市场规则的精准把握,对双向投资需求的精准匹配,还将大有可为。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内地券商有望在跨境投融资、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领域持续发力,助力中概股回流、支持港股IPO,服务“中资出海”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港股市场凭借持续释放的政策和市场红利,不仅是内地券商拓展全球化服务链条的“跳板”,更能成为券商构建区域差异化竞争力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