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迎峰度夏,是检验一个国家电力工业水平的“试金石”。今年夏季,我国电力负荷不断创下新高,七八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连续超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也系全球首次。面对严峻挑战,我国以充足优质的电能供应,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电力自由”正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张王牌。
谈及我国产业竞争优势,讨论比较多的是工程师红利、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完整制造业生态等,而电力优势容易被忽略。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因能源系统稳定性、韧性不足,导致阶段性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大幅波动,国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囿于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进程受阻。而我国电力系统却以惊人的稳定性,确保了14亿多人口和庞大产业体系的用电需求。
作为国家产业体系运转的关键底座,“电力自由”给了我们什么底气?
“电力自由”意味着稳定供应。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以高度自动化的半导体行业为例,其生产过程对电力供应稳定性要求极高,任何电力波动或停电,都可能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数据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一个高质量的电力系统,高端制造业就无法顺利落地。近年来,一些科技公司尝试将部分产线向东南亚转移,但因为当地电力短缺和频繁停电等,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都受到影响。
世界银行报告提出,升级电力基础设施,对于向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型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稳中向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这不仅为制造业提供了充足能源保障,也为企业持续生产和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继续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电力供应的冗余度和灵活性。同时实施智能化电网改造,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电网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电力调度的精确性和响应速度,巩固电力系统可靠性。
“电力自由”意味着绿色供应。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绿色电力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绿色电力在制造业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还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准入。随着绿电消费需求和占比越来越高,我们要在持续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同时,重点提升新能源的稳定性,鼓励企业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实现绿电就近消纳,减少输电损耗。
“电力自由”意味着低成本供应。电力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其成本直接影响企业总生产成本。低成本电力供应,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电费支出,进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这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尤其是高能耗行业如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尤为重要。
得益于多种能源齐头并进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我国平均电价长期保持在全球较低水平,有力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逐步建成,电力市场竞争机制更加完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为制造业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电力供应服务。
从电力消费侧看,制造业也要增强适应新能源特性的能力。一些“耗电大户”已经在升级智能电表和控制系统,根据电价变化和新能源特点实现柔性生产。主管部门可鼓励推动电力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模式,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企业也应积极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用高效节能设备等方式,提高电力使用效率。
从历史维度看,每次能源革命都伴随着国家竞争力的重构。蒸汽机时代的煤炭、内燃机时代的石油,都曾改写世界经济格局。今天,“电力自由”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我国在稳定供电、绿色转型、成本控制等维度持续进化,背后是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基础设施的系统布局,以及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这些不仅为我国产业注入穿越周期的竞争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