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以下简称“统一登记系统”)作为我国动产融资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于2025年6月完成全面升级。就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
“新一代统一登记系统上线后运行稳定,用户平滑过渡,系统处理效率提升5倍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李连三介绍,6月日均登记量相较于2025年1月至5月数据上涨近20%,超过29万笔登记使用了“财产要素详情”标准化模板,占6月登记总量的23%,且呈现逐步上涨趋势。用户日常服务线上化水平大幅提升,市场反馈良好。
自2021年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以来,我国动产融资市场发展迅速。动产抵质押物范围持续扩大,特色化创新金融产品频出,统一登记和查询已成为动产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经营主体对统一登记系统服务场景的拓展和灵活响应提出更高要求。李连三表示,基于这些考虑,征信中心顺应市场需求,全面优化统一登记系统服务能力和用户体验,新一代统一登记系统已于2025年6月2日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新一代统一登记系统升级聚焦业务标准化提升和架构现代化改造,着重推进了登记内容要素式引导、用户管理结构简化、技术升级迭代等几方面,为经营主体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登记和查询服务。
李连三介绍,用户登记时可通过新增的“财产要素详情”功能,自愿上传担保财产的标准要素信息,增强担保物可识别性;查询时可根据要素信息检索相关担保人登记情况,提高查询效率。同时,细化登记业务类型,取消注销登记180天展示规则,调整为登记注销后即刻不再对外提供查询,进一步契合经营主体真实意思表示。此外,此次升级全面改革核心技术架构,丰富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渠道,提高流程运转效率,高可扩展性的技术架构为未来市场新业务、新模式等场景预留了充足的系统服务空间。
近年来,在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统一登记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李连三介绍,统一登记系统通过提供便捷高效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服务,助推信贷资源向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低碳等领域经营主体倾斜,惠及的经营主体类型日渐丰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产业链配套制造企业、小微商户等被纳入动产融资服务支持范围;促进担保品体系显著扩容与多元化,其范围已从传统性资产扩展到数据资产、碳汇、清洁能源、畜禽活体等难以估值的新型权利,并开始涵盖康养设施、医疗设备、物流仓储、农械设施等专用性较强的特定设施。
截至2025年8月底,统一登记系统累计发生登记5327.8万笔、查询2.9亿次,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9%、30%,纳入统一登记范围的七大类业务中,融资租赁、保理/应收账款转让及应收账款质押3类业务占比近90%,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含个体工商户)约1848.4万家,涉及登记5120.3万笔,占累计登记总量的96%,银行业动产融资单笔金额100万元以下的登记量占比超过50%,100万元至500万元区间的登记量占比超过20%。
与此同时,统一登记系统在促进动产融资市场健康规范发展、保障交易安全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动产融资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法治的保障、政策的支持和经营主体的协同配合。”李连三说,统一登记系统作为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法定系统,推动着动产融资市场依法、透明、健康发展。近年来,统一登记系统出具的电子登记证明文件和查询证明文件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证明文件的证据效力得到司法判例的广泛承认。同时,征信中心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提供登记信息的查询服务,配合司法机关发布查封冻结动产和权利的协助执行公告1万余份,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动产融资市场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