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烟台蓬莱海工产业园,一幅“研发—制造—运维”环环相扣的产业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已成为山东首个集上、中、下游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园区。“我们不是孤零零地造设备,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园区工作人员张研说。
海上风电是风电技术与海洋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蓬莱提出“以中国海上风电母港为核心制造先导区,打造19平方公里蓬莱海工产业园”。目前,园区配套关联企业达130家,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75亿元,同比增长21%,成为烟台海洋工程产业链的“领头雁”。
走进威海市乳山港的山东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乳山基地,一根重达1500吨的10兆瓦风机单桩正在组装。据了解,乳山海域的海上风电发电机组中,“乳山造”配套率已超过50%。乳山市以乳山港为核心,近百平方公里区域面积内集聚了100余家企业,聚力打造风电装备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已初步构建了集主机、塔筒、单桩、海缆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及储能、实训、运维检测于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条。
山东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禀赋较好,受台风直接影响较小,地质构造稳定,具备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的基础条件。“十四五”以来,山东以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截至目前,山东省海上风电累计建成592万千瓦。
近年来,山东能源集团积极投身于绿色转型的浪潮中,组建成立新能源集团,以此为省级新能源投资平台,全力主导渤中海上风电的开发。如今,山东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A、B场址90万千瓦风电场,累计输送电量近60亿千瓦时;5月31日,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一期项目一次性全容量并网,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超13亿千瓦时,可满足80万户家庭一年清洁用电需求。
海上风电项目涉及自然资源、海洋、海事、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因素,手续办理复杂、开发周期较长;沿海港口密集、交通流量大,海上风电项目需要避让各类航线、锚地,确保通航安全;同时,海上风电项目在海域使用方面还涉及探矿权、采矿权、渔业养殖区等,在开发建设方面还面临诸多制约和困难。同时,在海上风电高端轴承国产化和超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
谈到园区发展,蓬莱海工产业(风电母港)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呼义辉说,他们将继续深化推进“深远海+海外”的“两海”战略,瞄准深远海和漂浮式风电领域,推动形成20MW级及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浮式风电平台、海上升压站、高压柔性直流海缆等装备制造能力,到2027年,蓬莱海工产业园总产值将突破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