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9月15日至21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人们的目光聚焦于网络安全这一关键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应看到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度伪造有时难以防范;大模型训练可能造成个人信息和数据泄露;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会引发产业数据安全问题……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关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各类法规规章等已经建立起基本制度。但作为一个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领域,解决不断“花色翻新”的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与时俱进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针对新问题,各方面应有针对性地优化细化治理规则。近年来,各部门不断作出应对。例如,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就将AI安全风险细化为技术内生安全风险、技术应用安全风险等类别,并提出30项技术应对措施与14项综合治理措施,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治理体系。本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也针对新问题,提出了完善不依法履行违法信息处置义务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销售或提供不合格网络设备和产品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针对类似问题,在立法中可以更多吸纳专业意见,消除规则“缝隙”。
网络安全靠人民。筑牢网络安全的人民防线,同样需要法治的引导保障。例如,依据网络安全法等规定,个人和组织有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但“如何依靠群众”,相关规定较为原则。从实践来看,有的单位和群众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后,不知道该不该报告、向谁报告、怎么报告,导致有的事件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本次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之际,《国家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管理办法》发布,规定了网络安全事件的报告程序、对象和时限要求,并要求网信部门建设12387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热线电话和网站、邮箱、传真等。
此外,执法监管部门应对新问题,需要强化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威胁感知与应急处置能力,例如采用活体检测、动态验证等技术防范AI犯罪,建立高效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和联动响应制度,通过“护网”专项行动检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等等。
网络安全的形态在变,技术手段在变,但“网络安全为人民”没有变。唯有自觉以法治思维思考问题,以法治方式破解矛盾,构建一个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才能将中国互联网的“体量”变为经济社会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