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张竞恒、通讯员李爽)将“清江花园”听成“青教花园”、将门牌号“2024”听成“202 室”——因方言或口音造成的信息偏差,在院前急救中可能延误“黄金救援时间”。如何为急救再抢一分钟、给患者多一分生机?9月23日,长江中游友好合作急救联盟学术交流会上,一项新的方案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让人工智能融入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

长江中游友好合作急救联盟于2015年在武汉成立,旨在构建区域性院前医疗急救协作机制和交流互通平台。在今年下半年的学术交流会上,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前医疗急救领域的应用引起联盟成员的热议。
联盟成员现场展示了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应用成效,如大模型同步识别报警人语音、自动校正地址偏差、自动填充患者关键信息、接警时识别部分外语等。“目前我们接警时可以识别英、日两种语言,后续将拓展韩语等更多语种的支持。”合肥市急救中心副主任王琢说道,“需要注意的是,AI目前仍处于辅助角色,最终决策与责任仍需由人工进行把控与纠偏。”
“未来或许能实现一名调度员监管两三台机器人接警,大幅提升接警效率。” 武汉市急救中心副主任丁一鹛告诉记者,武汉近年来持续推进急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计划明年启动AI大模型融入院前急救的试点工作。
“目前我们平均出车时间为9分钟,在AI辅助下,或许能再缩短一分钟。”丁一鹛说,“急救中每快一分钟,患者生存的希望就多一分。”
据了解,自动定位呼救人地址、音视频远程指导急救等功能已经在武汉市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下一步,我们将实现患者健康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急救效率,缩小院前院内救治的信息差和时间差。”丁一鹛介绍道。
会上,长沙、郑州、南昌、南京等急救中心也分别就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重大突发事件救援、网络站建设和质控管理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十年以来,我们坚持一年两会,为联盟内成员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共进搭建了良好平台。”本届长江中游友好合作急救联盟轮值主席刘科宇表示,今后,联盟将继续坚持并完善现有的合作机制,也期待有更多城市加入进来。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