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张双双
窗户贴“麦”字借力抗风,重卡当“墙”守护店铺,企鹅雕塑、汽车飞机皆被“五花大绑”…… 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全省进入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状态,迅速开启硬核防风模式,严阵以待、周密防范。
常年与台风“过招”的城市,身经百战。台风来袭时常伴随暴雨和风暴潮,一旦物件被吹或冲走,不仅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堵塞排水口、影响交通,给救援和灾后恢复带来麻烦。正因深知这些隐患,硬核防风模式成为沿海居民的“肌肉记忆”——商铺店主用绳索加固招牌,小区物业组织清理天台杂物,居民自发将阳台花盆搬至室内。这看似琐碎的举动,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守护公共安全。多年的台风防御实践,让“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深植人心,也沉淀出一套贴合实际的应对经验。
此次“桦加沙”堪称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风王”,风圈广、移速快、破坏力大,其威胁不容小觑。越是来者不善,就越要提高警惕;越早准备起来,就越能占据主动。从气象部门精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到启动应急响应、迅速部署防范;从专业力量筹备物资、检修设施,到群众主动参与加固门窗、转移物资,一套上下联动防台风体系高效运转。这背后,是中国在数十年台风防御实践中千锤百炼出的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了一套涵盖“监测—响应—动员—保障”的完善防御体系。让我们面对台风这个“熟悉的对手”时,有了从容应对的经验和稳健处置的底气。
以往防台风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吸取,继续发扬迎难而上、连续作战精神,坚决杜绝麻痹思想、松劲心态、侥幸心理,立足最不利、最复杂的情况,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从细节处发力、向短板处攻坚,小到一个门头招牌的加固,大到一片区域的人员转移,都要提前排查隐患、制定预案,不遗漏任何一个可能的风险点,更需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落地见效,以防台风举措的确定性应对台风灾害的不确定性。
超强台风考验的既是防灾体系的完备程度、各方与自然灾害赛跑的执行力,也是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健心态。只有始终把“防”字摆在首位,将经验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贯穿于每一个细节,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每一份“硬核”付出,都化为风雨过后的平平安安。
【责任编辑:刘建维】